成語典 | 電子書

異口同辭(異口同聲)

參考詞語

‧異口同聲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 ㄧˋ ㄎㄡˇ ㄊㄨㄥˊˊ

漢語拼音

* yì kǒu tóng cí

釋  義

義參「異口同聲」。見「異口同聲」條。

典  源

此處所列為「異口同聲」之典源。
《戰國策.齊策一》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 章子 1>將而應之 2>。與秦 交和而舍 3>,使者數相往來,章子為變其 徽章 4>,以雜秦軍。 候者 5>言章子以齊入秦,威王不應。 頃 6>之間,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威王不應。而此者三。有司請曰:「言章子之敗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將而擊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 曷為 7>擊之!」 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啟得罪其父,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吾使章子將也,勉之曰:『夫子之強,全兵而還,必更葬將軍之母。』對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啟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

〔註解〕

  1. 章子:指匡章,又稱匡子、田章。戰國時齊國名將。
  2. 將而應之:率領軍隊迎戰。將,率領。
  3. 交和而舍:兩軍相對,駐軍紮營。
  4. 徽章:佩戴在身上用以識別的標誌。
  5. 候者:軍中偵察敵情的人。
  6. 頃:不久。
  7. 曷為:何故、為什麼。為,音ㄨㄟˋ

書  證

  1. 晉.葛洪《神仙傳.卷六.王真》:「魏武帝聞之,呼與相見,見似年可三十許,意嫌其虛詐,定校其鄉里,皆異口同辭,多有少小見真者,乃信其有道,甚敬重之。」
  2. 唐.李翶〈答侯高第二書〉:「苟異口同辭,皆如足下所說,是僕於天下眾多之人而未有一知己也。」
  3. 宋.司馬光〈辭樞密副使第六劄子〉:「未嘗有四海之內卿士大夫、農商工賈,異口同辭,咸以為非,獨信二三人之偏見,而能成功致志者也。」

參考詞語

  • 異口同聲

    注  音

    ˋ ㄎㄡˇ ㄊㄨㄥˊ ㄕㄥ

    漢語拼音

    yì kǒu tóng shēng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