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第一季內容修訂結果對照表
編號 |
詞目 |
正文/附錄 |
修訂欄位 |
修訂後內容 |
修訂前內容 |
說明 |
1 |
聲名狼藉 |
正文 |
音讀與釋義 |
「聲名狼藉」之「藉」,典源作「籍」。「籍」通「藉」。指肆意妄為,名聲惡劣。語本《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唐.司馬貞.索隱。 |
「聲名狼藉」之「狼藉」,亦作「狼籍」。傳說狼群常在草地上臥息,離去時常將睡過的草地弄得一片凌亂以滅跡。「聲名狼藉」引申來比喻名聲非常惡劣。語本《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唐.司馬貞.索隱。 |
修訂內容 |
2 |
聲名狼藉 |
正文 |
典源(含典源注解) |
《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 |
《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唐.司馬貞.索隱 |
修訂內容 |
3 |
聲名狼藉 |
正文 |
典源(含典源注解) |
1.布:散布、流傳。 |
|
修訂內容 |
4 |
聲名狼藉 |
正文 |
典故說明 |
狼藉,亦作「狼籍」,指凌亂不整齊。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艸部》:「藉,……一曰艸不編,狼藉。」指「藉」是草散亂不整齊之意,但並未更進一步解釋「狼藉」一詞。《後漢書.卷四五.袁張韓周列傳.張酺》:「鄭據小人,為所侵冤。聞其兒為吏,放縱狼藉。」《晉書.卷七五.列傳.范汪》:「太守臣甯入參機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濁,所為狼籍。」又如《舊唐書.卷一七九.列傳.劉崇望》:「前日杜太尉狼籍,為朝廷深恥。」可見狼藉、狼籍多有互用情形,同時也用於形容行為放縱,聲名敗壞。《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中,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蹟。他們兄弟倆都是秦國的功臣,為秦兼併六國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受到秦始皇帝寵信;但秦始皇駕崩後,胡亥繼位,聽信趙高的讒言,下令蒙毅自殺。蒙毅對傳命的使者說:「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判處百里奚以不應得的罪名,所以得到『繆』的諡號(《史記.卷五九.五宗世家》司馬貞《索隱》引諡法:「傷人蔽賢曰『繆』」,後通作「穆」。),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位國君,都犯了錯殺重臣的過失,遭到天下人非議,而被視為昏君,因此籍於諸侯。」唐人司馬貞為「籍於諸侯」這句話作注解時寫道:「惡聲狼籍,布於諸國。」意思是說那些昏君濫殺忠臣,昏亂惡劣的名聲流傳於各國。後來「聲名狼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肆意妄為,名聲惡劣。 |
「聲名狼藉」原作「惡聲狼籍」。比喻名聲非常惡劣。在《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中,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跡。他們都是秦國的功臣,為秦始皇兼併六國,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受到秦始皇的寵信;但秦始皇駕崩後,胡亥繼位,聽信趙高的讒言,命令蒙毅自殺。蒙毅對傳命的使者說:「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判處百里奚以不應得的罪名,所以得到『繆』的諡號(諡法:「傷人蔽賢曰『繆』」。後通作「穆」。);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犯了錯殺重臣的過錯,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議,被視為昏君,因此『籍於諸侯』。請好好考慮,千萬別濫殺忠良!」但是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所以還是把蒙毅殺了。司馬貞看了《史記》,對「籍於諸侯」作了註解:「惡聲狼籍,布於諸國。」就是說那些昏君濫殺忠臣的惡名,遍布各國。後來「聲名狼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名聲非常惡劣。主於「狼藉」一詞,見於《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淳于髡》:「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通俗編.獸畜》引唐.蘇鶚《蘇氏演義》:「狼藉草而臥,去則滅亂;故凡物之縱橫散亂者,謂之『狼藉』。」 |
修訂內容 |
5 |
聲名狼藉 |
正文 |
書證 |
1.《二十載繁華夢》第三三回:「因汪太史平日聲名狼藉,最不見重於官場,日前新督帥參劾劣紳十七名,實以汪某居首。」 |
1.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明緒脾氣甚大,每無理之來,余更下氣柔聲,不與計較,而相見倍加親切。外間聲名狼藉,來告者甚多。」 |
修訂內容 |
6 |
聲名狼藉 |
正文 |
用法說明(含語義說明、使用類別和例句) |
[語義說明] |
[語義說明] |
修訂內容 |
7 |
聲名狼藉 |
正文 |
辨識(含近義成語、反義成語和形音辨誤) |
[形音辨誤] |
[形音辨誤] |
修訂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