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 電子書

囫圇吞棗

參考詞語

‧渾崙吞棗 ‧渾掄吞棗 ‧渾淪吞棗 ‧鶻崙吞棗

音讀與釋義

注  音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漢語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釋  義

「囫圇吞棗」之「囫圇」,典源作「渾崙」。「渾崙」同「囫圇」。囫圇,整個。「囫圇吞棗」指吃棗子時不加咀嚼,把整個都吞下去。#語本《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趙州大蘿蔔頭》。後用「囫圇吞棗」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典故說明

「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學習敷衍」的表述上。

例句

  1. 許多基本概念的學習是不能囫圇吞棗的。
  2. 有些道理必須深入思索,絕不能囫圇吞棗
  3. 讀書不可囫圇吞棗,方能體會其中精華所在。
  4. 我們讀書時不可囫圇吞棗,才能了解書中大意。
  5. 有些老師不重講解,只讓學生囫圇吞棗地一直讀。
  6. 認認真真地看一本書,勝過囫圇吞棗地看十本書。
  7. 這麼重要的知識,學生還不懂,怎能囫圇吞棗地就略過呢?

辨  識

近義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反義

窮源竟委、融會貫通
「囫圇吞棗」及「生吞活剝」都比喻學習中不認真分析思考,不深入理解。
「囫圇吞棗」側重於不求理解,含糊籠統地學習;「生吞活剝」側重於抄襲別人的經驗與成果。

參考詞語

  • 渾崙吞棗

    注  音

    ㄏㄨㄣ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漢語拼音

    hún lún tūn zǎo

    釋  義

    即「囫圇吞棗」。見「囫圇吞棗」條。
    1.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崙吞個棗。」
  • 渾掄吞棗

    注  音

    ㄏㄨㄣ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漢語拼音

    hún lún tūn zǎo

    釋  義

    即「囫圇吞棗」。見「囫圇吞棗」條。
    1. 元.耶律楚材〈心經宗說後序〉:「嗟見渾掄吞棗,只管誦持。」
  • 渾淪吞棗

    注  音

    ㄏㄨㄣ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漢語拼音

    hún lún tūn zǎo

    釋  義

    即「囫圇吞棗」。見「囫圇吞棗」條。
    1. 《朱子語類.卷一二四》:「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
  • 鶻崙吞棗

    注  音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漢語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釋  義

    即「囫圇吞棗」。見「囫圇吞棗」條。
    1. 宋.朱熹〈答許順之.書其三〉:「日用動靜語默,無非下學,聖人豈曾離此來?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