弔民伐罪
參考詞語
‧伐罪弔人 ‧伐罪弔民音讀與釋義
注 音
漢語拼音
diào mín fā zuì釋 義
征討殘暴有罪的統治者,以撫慰受難的百姓。典出《孟子.梁惠王下》。典 源
《孟子.梁惠王下》齊 1>人伐 燕 2>,取之。諸侯將謀救燕。 宣王 3>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 一 4>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 雲霓 5>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 徯 6>我 后 7>,后來其 蘇 8>。』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 簞食壺漿 9>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 係累 10>其子弟,毁其宗廟,遷其 重器 11>,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彊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 旄倪 12>,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註解〕
- 齊: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西元前221年時,為秦國所滅。
- 燕: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大陸地區河北、遼寧及韓國北部。西元前222年時,為秦國所滅。
- 宣王:戰國時期齊國國君(?~西元前324),名辟疆,齊威王之子。曾發兵擊魏救韓,喜文學游說之士。在位十九年,卒諡宣。
- 一:初次。
- 雲霓:雲與虹。為下雨的徵象。霓,音ㄋ一ˊ。
- 徯:音ㄒㄧ,等待。
- 后:指君王。
- 蘇:同「甦」,更生、復活。
- 簞食壺漿:用筐裝著乾飯,用壺盛著酒漿。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簞,音ㄉㄢ。食,音ㄙˋ。
- 係累:綑綁。累,通「縲」,音ㄌㄟˊ。
- 重器:國家的貴重寶器。重,音ㄓㄨㄥˋ。
- 旄倪:老人和小孩。旄,音ㄇㄠˋ。
典故說明
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號令天下的威權已經不再,各諸侯國之間相互爭奪,大國經常透過戰爭來擴充自己的領土,同時逼使弱小的國家聽從號令,進而形成諸侯爭霸的局面。號稱「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此時不過只是一個虛名而已。到了戰國時期,諸侯相互兼併的情況更加劇烈,無辜百姓傷亡無數。然而在這段動盪不安的時代,卻也是思想、學術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百家爭鳴」的戲碼此時正在歷史舞台上一一演出。孟子是戰國時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貴民輕君等思想。《孟子.梁惠王下》記載:齊國人攻打燕國,並占領了燕國的土地,因而引來各國諸侯打算合力討伐齊國。齊王對於諸侯聯軍的可能來侵,非常擔心,於是詢問孟子的看法。孟子聽後便舉商湯為例,他僅憑著方圓七十里的國土,就統一了天下。當他分別向東方及南方征討時,西邊以及北邊國家的百姓們都紛紛抱怨說:「為什麼把我們放到後面呢?」人民此時企盼商湯早點到來,就像是旱災時巴望著下雨一樣。因為商湯的來到,誅殺了殘暴的君王,同時撫慰那些受害的百姓,這就像是下了及時雨一般,人民自然非常高興。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弔民伐罪」,用來指征討殘暴有罪的統治者,以撫慰受難的百姓。書 證
- 《周書.卷四八.列傳.蕭詧》:「今魏虜貪惏,罔顧弔民伐罪之義,必欲肆其殘忍,多所誅夷。」
- 《宋書.卷九五.索虜列傳》:「興雲散雨,慰大旱之思,弔民伐罪,積後己之情。」
- 《三國演義》第三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弔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正應當時殷馗之言,兆民可望太平矣。」
- 《封神演義》第六六回:「今諸侯八百齊伐無道,吾不久會兵孟津,弔民伐罪,以救生民塗炭,削平禍亂。」
- 《東周列國志》第八五回:「吾奉君命弔民伐罪,可勸汝君速降,尚可相見。」
- 清.徐珂《清稗類鈔.會黨類.三合會》:「是以我聖神文武皇帝心懷惻隱,日夜焦憂,用是聚天下之義士,弔民伐罪,大舉義旗,以清妖孽。」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征討殘暴有罪的統治者,以撫慰受難的百姓。例句
- 他們打著弔民伐罪的名義,卻盡做些燒殺擄掠的事情。
- 歷史上打著弔民伐罪的旗號,興兵起義的事件不斷重演。
- 這支弔民伐罪的仁義之師進城後,秋毫無犯,贏得百姓愛戴。
- 面對君王昏庸,倒行逆施,抗暴者往往以弔民伐罪為名,取而代之。
- 各地反對者集結在弔民伐罪的口號下,準備將不適任的領導人拉下臺。
參考詞語
- 伐罪弔人
注 音
ㄈㄚ ㄗㄨㄟˋ ㄉㄧㄠˋ ㄖㄣˊ 漢語拼音
fā zuì diào rén - 伐罪弔民
注 音
ㄈㄚ ㄗㄨㄟˋ ㄉㄧㄠˋ ㄇㄧㄣˊ 漢語拼音
fā zuì diào m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