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慾令智昏]

慾令智昏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慾令智昏(利令智昏)
注  音ˋ ㄌㄧㄥˋ ˋ ㄏㄨㄣ
漢語拼音yù lìng zhì hūn
釋  義義參「利令智昏」。見「利令智昏」條。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利令智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