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慾令智昏]

慾令智昏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慾令智昏(利令智昏)
注  音ˋ ㄌㄧㄥˋ ˋ ㄏㄨㄣ
漢語拼音yù lìng zhì hūn
釋  義義參「利令智昏」。見「利令智昏」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利令智昏」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太史公1>曰:「平原君2>,翩翩3>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4>。鄙語5>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6>邪說,使趙陷長平7>兵四十餘萬眾,邯鄲8>幾亡。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

〔注解〕

  1. 太史公:司馬遷(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人。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後因李陵降匈奴事,遷為之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以刑後餘生完成《太史公書》,後世稱《史記》。
  2. 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
  3. 翩翩:形容文采風流的樣子。
  4. 大體:整個局面。
  5. 鄙語:俗話、俗語。
  6. 馮亭:?∼西元前259,戰國韓國人。原為上黨守,因秦絕上黨歸韓之道,於是附趙,受封華陽君。在長平之戰中,與趙將趙括一起對抗秦兵,後戰死。
  7. 長平:戰國趙邑。戰國秦將白起曾在此大敗趙國,阬殺趙降卒四十餘萬,是為「長平之戰」。
  8. 邯鄲:戰國趙首都。地約在今河北省西南部,與河南省接界處。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利令智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
書  證
  1. 《紅樓夢》第六四回:「自古道:『慾令智昏。』賈璉只顧貪圖二姐美色,聽了賈蓉一篇話,遂為計出萬全,將現今身上有服,並停妻再娶,嚴父妒妻,種種不妥之處皆置之度外了。」
參考詞語利令智昏
ㄌㄧˋ ㄌㄧㄥˋ ˋ ㄏㄨㄣ
lì lìng zhì hūn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