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 | 厲兵秣馬 |
Bopomofo | ㄌㄧˋ ㄅㄧㄥ ㄇㄛˋ ㄇㄚˇ |
Pinyin | lì bīng mò mǎ |
Interpretation | 磨利兵器,餵飽馬匹。指完成作戰準備。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後亦用「厲兵秣馬」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
△「嚴陣以待」 |
Allusion source |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1>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2>敝邑,為從者之淹3>,居則具一日之積4>,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5>告于鄭。鄭穆公使視客館6>,則束載7>、厲兵8>、秣馬9>矣。
〔Annotation〕
- 步師:行軍。
- 腆:音ㄊㄧㄢˇ,豐厚。
- 淹:滯留、停留。
- 積:蓄存、儲藏糧食。
- 遽:急忙、趕緊。
- 鄭穆公使視客館:此句據阮元《校勘記》補。鄭穆公,西元前649∼前606,春秋時鄭國國君。客館,招待賓客休息、居住的房舍。
- 束載:捆物裝車。為作戰之準備。
- 厲兵:磨利兵器。為作戰之準備。
- 秣馬:餵馬。為作戰之準備。
|
Allusion description | 厲兵,磨利兵器。秣馬,餵馬。「厲兵秣馬」指完成作戰的準備。《左傳》記載:魯僖公三十二年,駐防鄭國都的秦將杞子,派人報告秦王他們已掌管鄭國都的北門,是攻打鄭國的好機會。三十三年春天,秦王決定派兵攻打鄭國。鄭國商人弦高在前往周都城經商途中遇到秦軍,知道秦軍意圖後,他一方面用四張獸皮和十二頭牛慰勞賞賜秦軍,一方面則是派人趕緊回報鄭穆公這件事。鄭穆公獲報後,派人去招待秦國駐軍休息、居住的房舍察看,結果見到他們已經捆物裝車、磨利兵器、餵好馬匹,完成作戰的準備。於是鄭穆公將計就計派皇武子去送行,讓秦軍知道鄭國已有防備,免去一場戰爭。後來「厲兵秣馬」被用來指完成作戰準備。亦用來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另外在《左傳.成公十六年》中,可見「秣馬利兵」一詞,也作比喻完成作戰準備的意思。 |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
-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源)
- 《晉書.卷一一六.姚萇載記》:「願布德行仁,招賢納士,厲兵秣馬,以候天機。」
- 《明史.卷二七六.沈宸荃列傳》:「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厲兵秣馬,以報國讎,乃賊塵未揚,輒先去以為民望。」
- 《清史稿.卷二二三.布占泰列傳》:「我利速戰,但慮彼不出耳。今既出,平原廣野,可一鼓擒也!舍此不戰,厲兵秣馬,何為乎來?」
|
Instructions | 一、Semantic description指完成作戰準備。
Usage category用在「準備作戰」的表述上。
Example
- 我軍厲兵秣馬,已完成備戰工作。
- 自開戰以來,我軍日日厲兵秣馬,準備迎敵。
二、Semantic description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
Usage category用在「準備作戰」的表述上。
Example
- 考試時間愈來愈近,大家都厲兵秣馬,作最後的衝刺。
- 中華棒球代表隊厲兵秣馬,準備在這次的亞洲盃一展身手。
- 大學聯考失利後,他厲兵秣馬,苦讀了一年,終於能夠榜上有名。
- 隨著春節假期接近,旅遊業者無不厲兵秣馬,準備搶食這塊旅遊大餅。
- 在這設備完善的體育場,本校足球隊員正厲兵秣馬,準備挑戰明年的全國盃。
|
Identification | Ambiguous idiom盛食厲兵、選兵秣馬、嚴陣以待Antisense idiom偃旗息鼓、解甲歸田、解甲釋兵「厲兵秣馬」及「嚴陣以待」都有作好戰鬥準備的意思。 「厲兵秣馬」側重於主動出擊;「嚴陣以待」則側重於被動的等待。 厲兵秣馬 | 嚴陣以待 | Example |
---|
○ | ㄨ | 大學聯考失利後,他∼,苦讀了一年,終於能夠榜上有名。 |
ㄨ | ○ | 面對即將到來的春節交通高峰,各相關部門均已作好規劃,∼,以確保交通順暢。 |
|
Ref. words | - 兵厲馬秣
ㄅㄧㄥ ㄌㄧˋ ㄇㄚˇ ㄇㄛˋ
bīng lì mǎ mò
猶「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 金.王若虛〈送王士衡赴舉序〉:「吾子講學甚力,涵養且久,則兵既厲而馬既秣矣,然而猶有病焉。」
- 勵兵秣馬
ㄌㄧˋ ㄅㄧㄥ ㄇㄛˋ ㄇㄚˇ
lì bīng mò mǎ
勵,通「厲」。「勵兵秣馬」即「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 唐.陳子昂〈為建安王與遼東書〉:「請都督勵兵秣馬,以待此期。」
- 《水滸傳》第九四回:「山士奇到壺關,知蓋州失守,料宋兵必來取關,日日勵兵秣馬,准備迎敵。」
- 厲兵粟馬
ㄌㄧˋ ㄅㄧㄥ ㄙㄨˋ ㄇㄚˇ
lì bīng sù mǎ
粟,以粟餵馬。「厲兵粟馬」猶「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 《新唐書.卷一○八.劉仁軌列傳》:「雖孽豎跳梁,士力未完,宜厲兵粟馬,乘無備,擊不意,百下百全。」
- 礪兵秣馬
ㄌㄧˋ ㄅㄧㄥ ㄇㄛˋ ㄇㄚˇ
lì bīng mò mǎ
礪,磨利。「礪兵秣馬」猶「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 《資治通鑑.卷二○○.唐紀十六.高宗龍朔二年》:「主上欲滅高麗,故先誅百濟,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餘寇充斥而守備甚嚴,宜礪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
- 明.太祖〈御製皇陵碑〉:「東渡大江,首撫姑熟,禮儀是尚,遂定建業,四守關防,礪兵秣馬,靜看頡頏。」
- 礪戈秣馬
ㄌㄧˋ ㄍㄜ ㄇㄛˋ ㄇㄚˇ
lì gē mò mǎ
戈,武器。「礪戈秣馬」猶「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 《舊唐書.卷八四.劉仁軌列傳》:「雖妖孽充斥,而備預甚嚴,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
- 秣馬利兵
ㄇㄛˋ ㄇㄚˇ ㄌㄧˋ ㄅㄧㄥ
mò mǎ lì bīng
利,磨利。「秣馬利兵」猶「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 《左傳.成公十六年》:「苗賁皇徇曰:『蒐乘、補卒,秣馬、利兵,脩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乃逸楚囚。」
- 秣馬厲兵
ㄇㄛˋ ㄇㄚˇ ㄌㄧˋ ㄅㄧㄥ
mò mǎ lì bīng
即「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 《晉書.卷九七.四夷列傳.西戎》:「今將秣馬厲兵,爭衡中國。」
- 元.耶律楚材〈答楊行省書〉:「北闕之恩,秣馬厲兵,可報西門之役。」
- 穀馬礪兵
ㄍㄨˇ ㄇㄚˇ ㄌㄧˋ ㄅㄧㄥ
gǔ mǎ lì bīng
穀,以穀餵馬。礪,磨利。「穀馬礪兵」猶「厲兵秣馬」。見「厲兵秣馬」條。
- 宋.陳師道〈贈張文潛〉詩:「秋來待試丞相府,穀馬礪兵吾甚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