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編輯說明編輯簡例

編輯簡例

一、本《成語典》主要收錄有典源出處、具多層表義功能之成語,另及某些已見 流行的書面慣用語。以四字形式為準,兼及三字、五字等。
二、本《成語典》收錄之成語,以既有三十種成語工具書建立總資料庫,從中選 取出現頻次較高者為據。
三、本《成語典》分「正文」及「附錄」兩部分。「正文」收錄成語之解說內容五千餘條,「附錄」則收錄與正文相關之成語資料二萬三千餘條。
四、本《成語典》為建立「成語親屬」關係,採成組編輯。同組成語指同一語源或用法足資參考者,分「主條成語」及「參考詞語」。前者為成組中,最實用、具指標功能者;後者除單獨呈現外,亦與「主條成語」互收為附條。
五、本《成語典》之解說體例,分「音讀」、「釋義」、「典源」(原文及注釋)、「典故說明」、「書證」、「用法說明」、「辨識」、「參考詞語」等欄。音讀分別標以注音符號第一式、通用音標、漢語拼音。「參考詞語」部分則只呈現「音讀」、「釋義」、「書證」等項目。
六、本《成語典》之「正文」成語取音,原則根據《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國語辭典簡編本》,並參考《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如「勁」單取ㄐ|ㄥˋ,「血」單取ㄒ|ㄝˇ等。如果教學上有需要說明其他音讀時,請自行參考《修訂本》。「附錄」成語取音,屬於《修訂本》者仍依《修訂本》。其中或有參差,待未來幾部辭典取音統整時再作整理。
七、本《成語典》「釋義」:成組主條詳釋,所附「參考詞語」視其與主條之關係,以「即」、「猶」、「單獨解釋」三種方式表示。「參考詞語」獨立呈現之「釋義」部分,則僅以「義參主條」方式表示。
八、本《成語典》「典源」說明,分下列三種情形: 
(一)典出:成語出自文獻之故事而加以濃縮者。
(二)語出:成語出自文獻用語而未改變者。
(三)語本:成語出自文獻用語而有所改變者。
另典源若出自外文者,則逕以外文表示,後附中文翻譯。
九、本《成語典》之典源依最早及最接近成語語義、語形之文獻選取,如與既有成語工具書參差者,則備載於「參考資料」欄中。遇有疑而未定者,則加「※」號表示。
十、本《成語典》對古典文獻之版本或解說,如遇紛歧難定者,概以較符合該條成語語義為選取標準。至於異說,如有必要,則加注解。
十一、本《成語典》對成語語義之解說,包括本義(典源義或字面義)、引申義,亦酌予加入成語字面義或後代訛用義。如「切膚之痛」之「切」本為「切近」之義,訛讀平聲,轉為「切割皮膚之痛」,此類情形置於「典故說明」欄中說明。
十二、本《成語典》「附錄」分為三大類: 
(一)正文參考資料: 包括「成語用法分類層次參考表」、「相關語料參考資料表」、「書證待考參考資料表」等。
(二)參考語料: 包括「電影及小說類」、「佛教類」、「道教類」、「聖經類」等。
(三)《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收成語: 利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資料庫和本《成語典》編輯基礎之資料比較所得之成語。(本典編輯基礎基料來源詳參附表 )
十三、本《成語典》原主條「參考詞語」單獨呈現時,原主條亦作為其「參考詞語」,但只列其音讀,釋義請點參原主條。
十四、本《成語典》提供中文成語用字之檢索功能,檢索對象包括「正文」及「附錄」之所有成語,檢索結果,同一成語可能出現多次,凡屬「附錄」,皆置於「附錄」區,可視需求點閱參考。
十五、本《成語典》除上列檢索功能外,另提供成語類別之檢索功能,使用時,依自然語言聯想需求檢索,如可藉「欺騙」、「作假」等類別檢索到「掩耳盜鈴」、「指鹿為馬」等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