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語 | 千軍萬馬 |
注 音 | ㄑㄧㄢ ㄐㄩㄣ ㄨㄢˋ ㄇㄚˇ |
漢語拼音 | qiān jūn wàn mǎ |
釋 義 | 形容兵馬眾多,聲勢浩大。語本《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列傳》。 |
典 源 | 《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列傳》
慶之率騎三千背城逆戰,大破之,……收滎陽儲實,牛馬穀帛不可勝計。進赴虎牢,尒朱世隆棄城走。魏主元子攸懼,奔并州。其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僚,封府庫,備法駕,奉迎顥入洛陽宮,御前殿,改元大赦。顥以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慶之1>麾下2>悉著白袍,所向披靡3>。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自發銍縣至于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注解〕
- 慶之:陳慶之(西元484∼539),字子云,南朝梁義興人。自幼隨梁武帝,甚受賞識。後為武威將軍,與魏軍數戰,所向披靡。魏北海王元顥來降,授之為將軍、徐州刺史。後元子攸攻顥,慶之敗走回梁,仍以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魏將侯景為亂,慶之收之以歸,進號仁威將軍。年五十六卒,諡武。
- 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將帥的部屬。麾,音ㄏㄨㄟ,用來指揮的旗幟。
-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退。見「所向披靡」。
|
典故說明 | 「千軍萬馬」原作「千兵萬馬」。陳慶之是南朝梁的大將軍,數與北魏軍交戰,都獲得大勝,戰功彪炳。武帝大通初年,北魏國內情勢紊亂,北海王元顥來降,請求梁朝立他為魏主。梁武帝接納他,並派陳慶之護送元顥回到北魏。元顥到了渙水即位稱帝,並封陳慶之為鎮北將軍,征伐北魏的其他勢力,元顥順利成為北魏皇帝入都洛陽。陳慶之繼續掃蕩餘兵,節節勝利,名震一時。由於陳慶之的軍隊都穿著白袍,所向披靡,所以洛陽有首童謠傳唱著:「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意思是大將軍們不要自我煩擾,只要看見穿著白袍的軍隊,即使自己兵馬再多也避開為妙。後來「千軍萬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出現「千軍萬馬」的書證如《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後面一似千軍萬馬趕來,再也不敢回頭。」 |
書 證 |
- 《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後面一似千軍萬馬趕來,再也不敢回頭。」
- 《水滸傳》第七回:「休說你這三二十個人直甚麼,便是千軍萬馬隊中,俺敢直殺的入去出來。」
- 《醒世恆言.卷一三.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尀耐這蠢物!便有千軍萬馬,怎地近得我!」
- 《醒世姻緣傳》第二○回:「徐大尹送到城外回來,恰好在門前經過,聽得裡面如千軍萬馬喧嚷,外面又擁集了幾萬的人,把轎都行動不得。」
- 《隋唐演義》第五六回:「使不得,那有未出閨門的黃花女兒,到千軍萬馬裡頭去覓活?」
- 《鏡花緣》第二一回:「正在難解難分,忽聽東邊山上,猶如千軍萬馬之聲,塵土飛空,山搖地動,密密層層,不知一群甚麼,狂奔而來。」
|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形容兵馬眾多,聲勢浩大。
使用類別用在「軍容壯盛」的表述上。
例句
- 敵方千軍萬馬壓陣,我軍則嚴陣以待。
- 狂濤巨浪就像千軍萬馬,呼嘯奔騰而來。
- 岸邊波濤洶湧,聲勢有如千軍萬馬奔騰一般。
- 知識的力量勝過千軍萬馬,為政者萬萬不可小覷。
- 龍捲風有千軍萬馬般的威力,掃過之處盡是滿目瘡痍。
- 大將軍率領著千軍萬馬衝鋒陷陣,一舉將敵人澈底殲滅。
- 強烈颱風以千軍萬馬之勢橫掃臺灣,造成農、漁業重大損失。
- 假使沒有紀律,儘管千軍萬馬,仍然是一盤散沙,不堪一擊。
- 她所演奏的這首〈十面埋伏〉,聽來真像有千軍萬馬互相廝殺。
- 敵軍雖有千軍萬馬,然我軍眾志成城,因此得以創造出以寡克眾的奇蹟。
|
辨 識 | 近義成語投鞭斷流、旌旗蔽空反義成語兵微將寡、單槍匹馬 |
參考詞語 | - 千兵萬馬
ㄑㄧㄢ ㄅㄧㄥ ㄨㄢˋ ㄇㄚˇ
qiān bīng wàn mǎ
即「千軍萬馬」。見「千軍萬馬」條。
- 《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列傳》:「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源)
- 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李翰言文章,當如千兵萬馬而無人聲。」
- 萬馬千軍
ㄨㄢˋ ㄇㄚˇ ㄑㄧㄢ ㄐㄩㄣ
wàn mǎ qiān jūn
即「千軍萬馬」。見「千軍萬馬」條。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四折:「他恰才萬馬千軍擺下戰場,則見他忙把門旗放,顯出那棄印封金有智量。」
- 《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講他的心胸本領,莫說殺一個仇人,就萬馬千軍,衝鋒打仗,也了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