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通權達變]

通權達變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通權達變
注  音ㄊㄨㄥ ㄑㄩㄢˊ ㄉㄚˊ ㄅㄧㄢˋ
漢語拼音tōng quán dá biàn
釋  義權,秤錘。隨輕重而變,引申有權變的意思。「通權達變」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語本《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
達變通機
典  源《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
先主上言漢帝曰:「……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凶極逆,主后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寤寐永歎,夕惕若厲。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寔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1>,受國厚恩,荷任2>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3>高位以重罪謗。群寮4>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5>,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若應權通變,以寧靖6>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累息,如臨于谷。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於是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注解〕

  1. 三省:本指以三事省察自己。語出《論語.學而》
  2. 荷任:擔負重任。荷,音ㄏㄜˋ
  3. 忝:音ㄊㄧㄢˇ,辱。自謙自己才能不足以勝任的意思。
  4. 寮:通「僚」,官吏。
  5. 梟:音ㄒㄧㄠ,斬除、消滅。
  6. 寧靖:安定。
典故說明「通權達變」當從「權變」演變而來。權,原來是秤錘的意思。秤錘的移動隨所秤的物品輕重而變,所以「權」本來就可引申為「隨宜變通」的意思。如《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更有「權變」一詞,用來指隨機應變。因為權變即為人情通達的表現,所以又有「通權達變」的說法。較早的文獻像《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這裡作「應權達變」,意思是一樣的。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盪,逆臣曹操當道。如果一時權宜所作的處置,可以使國家安定,即使是赴湯蹈火,也不會推辭。所以順應眾人的建議,接受印信。後來「通權達變」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書  證
  1. 《木蘭奇女傳》第二四回:「朱將軍,你好不通權達變。就降我番邦,受職不受祿。居客卿之位,終身不設一謀。居此心,以報唐主,不可謂不忠;居此心,以救父母,不可謂不孝。何必自苦如此,子試思之。」
  2. 《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祇是如今人心不古,你若帶在身上,大家必譁以為怪,只好通權達變,放在手下備用罷。」
  3. 《清史稿.卷四二三.宗稷辰列傳》:「臣聞見隘陋,非能盡識天下之才,所知湖南有左宗棠,通權達變,為疆吏所倚重。」
  4. 《說唐》第四八回:「今念先生與李藥師係同窗好友,故特差參軍一員,致達先生。請先生通權達變,速取劉武周首級,以作歸唐計,不失公侯之位。」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使用類別

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1. 我沒見過如此冥頑不靈,完全不知通權達變的人。
  2. 生意人就是要懂得通權達變,才能在市場上奪得先機。
  3. 通權達變的精義是指順應時機,而非隨波逐流,投機取巧。
  4. 為人處事有時需要通權達變,過於堅持己見,很難與人相與。
  5. 能夠廣納意見,懂得通權達變,正是他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關鍵。
  6. 我教給你的只是原則,至於如何運用發揮,就看你自己如何通權達變了。
  7. 讀書不但要求博古通今,更要能通權達變,才不會拘泥前說,而能將知識活用。
  8. 如果你早點了解通權達變的重要,必然可以得到人和,就不會做得那麼辛苦了!
  9. 令嬡私下允諾婚事固然不宜,但事到如今,您老何妨通權達變一下,好讓美事成真?
辨  識

近義成語

隨機應變

反義成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參考詞語
  1. 應權通變
    ㄧㄥˋ ㄑㄩㄢˊ ㄊㄨㄥ ㄅㄧㄢˋ
    yìng quán tōng biàn
    即「通權達變」。見「通權達變」條。

    1. 《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源)

  2. 通時達變
    ㄊㄨㄥ ˊ ㄉㄚˊ ㄅㄧㄢˋ
    tōng shí dá biàn
    猶「通權達變」。見「通權達變」條。

    1. 《東周列國志》第一○一回:「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時達變,足以寄秦國之政。」

  3. 達權應變
    ㄉㄚˊ ㄑㄩㄢˊ ㄧㄥˋ ㄅㄧㄢˋ
    dá quán yìng biàn
    即「通權達變」。見「通權達變」條。

    1. 宋.王偁《東都事略.卷五二.呂夷簡列傳》:「夷簡誠有絕人之才,故能達權而應變。」

  4. 達權知變
    ㄉㄚˊ ㄑㄩㄢˊ ㄅㄧㄢˋ
    dá quán zhī biàn
    即「通權達變」。見「通權達變」條。

    1. 《醒世恆言.卷一一.蘇小妹三難新郎》:「主四方之事的,頂冠束帶,謂之丈夫;出將入相,無所不為;須要博古通今,達權知變。」

  5. 達權通變
    ㄉㄚˊ ㄑㄩㄢˊ ㄊㄨㄥ ㄅㄧㄢˋ
    dá quán tōng biàn
    即「通權達變」。見「通權達變」條。

    1. 元.鄭光祖《㑳梅香.楔子》:「此章大意,說士君子雖則要達權通變,亦須審己量時,不可造次。」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