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stry of Education《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

Homepage〉Idiom search〉Text〉[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

Print   Add note
FontSmallMediumLarge
Idiom不即不離
Bopomofoㄅㄨˋ ㄐㄧˊ ㄅㄨˋ ㄌㄧˊ
Pinyinbù jí bù lí
Interpretation即,接近。「不即不離」指兩者間的關係不是完全相近或等同,但也不是分離的。#語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後用「不即不離」來指人、事、物之間既不太近,但也不太遠的關係。亦用來指作品內容不過於直接,亦不過於含蓄。
Allusion source#《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據《大藏經.經集部四》引)1>
善男子2>,此菩薩3>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4>普照,寂滅5>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6>,恆河沙7>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8>猶如昨夢。

〔Annotation〕

  1. 典故或見於《方廣大莊嚴經.卷五.音樂發悟品第一三》。
  2. 善男子:指內心存善、身有善行、口有善語,信奉佛法的男子。
  3. 菩薩:佛教用語,梵語 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此處指後者。
  4. 圓覺:圓滿靈覺。此處指事物的本質或真實性。
  5. 寂滅:佛教指斷除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煩惱,不再輪迴生死的境界。
  6. 阿僧祇:佛教指不可計數的數字單位。祇,音ㄑㄧˊ
  7. 恆河沙:印度恆河中的沙粒,形容數量極多。
  8. 涅槃:音ㄋㄧㄝˋ ㄆㄢˊ。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為梵語Nirvāṇa的音譯。意譯為滅、滅度、寂滅。指滅一切貪、瞋、痴的境界。因為所有的煩惱都已滅絕,所以永不再輪迴生死。

〔Ref. material〕

《方廣大莊嚴經.卷五.音樂發悟品第一三》(據《大正藏.本緣部》引)
譬如種子,能生於牙,牙與種子,不即不離。從於無明,能生諸行,無明與行,亦復如是。不即不離,體性空寂,於因緣中,求不可得。
Allusion description《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佛陀多羅譯,常被稱為《圓覺經》,這部經典的內容是釋迦牟尼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圓覺的妙理以及觀行方法。其中〈菩眼菩薩章〉提到:「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其中「不即不離」的「即」是接近、融合的意思,「離」則是分離。用來說明事物間一種既不是等同,也不是完全分離的關係。若以水與波為例,水與波兩者有所分別,這便是「不即」;而水與波之性無所差異,就叫做「不離」。而在唐.地婆訶羅所譯佛教經典《方廣大莊嚴經》中,亦借種子與芽二者來說明「不即」、「不離」的意義與關係:由種子而發芽,此時種子與芽兩者有別,這便是「不即」;發芽後,便無種子可言,然而芽卻是來自種子,所以說「不離」。「不即不離」指現象上有差別,不能視為同一;在性質上沒有差別,不能視為差異。佛經中便用此語來講述眾生與佛之間的關係,既不是等同的,但也不是兩個個體。後來「不即不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今用於指各種人、事、物之間既不太近,但也不太遠的關係。亦用來指作品內容不過於直接,亦不過於含蓄。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上:「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源)
  2. 宋.蘇軾〈周炳文瓢硯銘〉:「以汝為硯,罌肖而瓢質。以汝為瓢,硯剖而腹實。飲西江之水,吾以汝礪齒。瀉懸河之辯,吾以汝借面。不即不離,孰曰非道人之應器耶!」
  3.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四上.粵西遊日記四》:「先從其北得一巖,其門東向,前峽甚峻,中通一線,不即不離,相距尺許。」
  4. 《負曝閑談》第一六回:「照他所開的價,卻也不即不離。我這回開書局,不過是個由頭,原要把田雁門的錢誆一大票,以供嫖賭吃喝之用。這點點子折扣,有限得緊。」
  5. 《清詩話.馬位.秋窗隨筆》:「詩人寫物,在不即不離之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只『依依』兩字,曲盡態度。」
  6.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一二.賦物類》:「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黏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
  7. 《綺樓重夢》第三六回:「那老天故意的簸弄人,偏要叫你若近若遠,不即不離,其實中間生出個一定的界限,有斷乎不能兩合的情勢。又且生在名門貴族,那花前月下的私期,是萬萬使不得的。」
  8. 《賽紅絲》第二回:「古玉兄這首詩,不即不離,又活現,又不露跡,竟將『豔陽』二字,摹寫盡了。」
  9. 《繡雲閣》第六四回:「一日閑遊,駕起風車空中盼望,遙見海雲一朵,為黑雲圍繞,不即不離。」
  10. 《癡人福》第三回:「噯,我想男女行樂,何必定在衽席之間,只此眼底留情,尊前示意,儘有一種不即不離之趣。」
  11. 《麟兒報》第四回:「此詩引喻精工,不即不離,大得風人遺意。不意孩兒具此靈穎之才,雖道蘊、班姫不多讓矣。」
Instructions

Semantic description

指人、事、物之間既不太近,但也不太遠的關係。

Example

  1. 為了保護長官安全,隨扈們不即不離地跟隨著。
  2. 他倆表面雖維持不即不離,但實際上卻是關係匪淺。
  3. 不即不離的態度,讓追求者苦惱萬分,不知如何是好。
  4. 自從上次約會後,他們從不即不離變成如膠似漆,形影不離。
  5. 他對任何人都是不即不離,既沒有最好的朋友,也沒有勢不兩立的敵人。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