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羨魚結網]

羨魚結網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羨魚結網(臨淵羨魚)
注  音ㄒㄧㄢˋ ˊ ㄐㄧㄝˊ ㄨㄤˇ
漢語拼音xiàn yú jié wǎng
釋  義義參「臨淵羨魚」。見「臨淵羨魚」條。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臨淵羨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臨淵羨魚」原或作「臨河欲魚」。文子是春秋時人,屬先秦道家,著有《文子》一書,與《老子》、《莊子》、《列子》並列為道家四部經典之一。其書之主旨,在於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道家「道」的學說。書中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開始,表明與老子之師承關係。他善於從大自然去觀察學習,進而了解事物的發展過程。《文子.上德》中提到,竹木可以生火,但要先鑽木才能有火;地底下雖有豐沛的水,但也要經過挖掘才能獲得水泉。跛腳的鱉即使一小步一小步爬行,最後也可以行走千里;小土堆只要日積月累,最終也能堆積成山丘。因此他更進一步舉例說明,就像想要抓魚的人,如果只是在河邊看著魚在水裡游,倒不如回家去織網來捕魚,這樣才能抓得到。後來「臨淵羨魚」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雖有欲望,卻沒有實際行動。「臨淵羨魚」作為書證,最早是出現在漢朝董仲舒上書給皇帝的〈對賢良策〉裡,其中提到:「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他認為可以用來說明漢代的現實狀況,因為從高祖建立漢室以來已七十多年,國家運作仍未盡理想,此時應當有實際作為,在政策上改弦更張,那麼國家便能步入正軌。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