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瑕瑜互見]

瑕瑜互見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瑕瑜互見
注  音ㄒㄧㄚˊ ˊ ㄏㄨˋ ㄒㄧㄢˋ
漢語拼音xiá yú hù xiàn
釋  義見,同「現」,顯現。「瑕瑜互見」指玉上的斑點與光澤同時出現。語本《禮記.聘義》。後亦用「瑕瑜互見」比喻缺點與優點同時並存。
典  源《禮記.聘義》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玟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玟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玟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1>,知也;廉而不劌2>,義也;垂之如隊3>,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4>然,樂也;瑕不揜瑜5>,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達6>,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注解〕

  1. 縝密以栗:緻密堅實。縝,音ㄓㄣˇ。栗,堅實。
  2. 廉而不劌:有稜角但不傷物。廉,稜角。劌,音ㄍㄨㄟˋ,割傷。
  3. 隊:音ㄓㄨㄟˋ,同「墜」,下墜。
  4. 詘:音ㄑㄩ,絕止的樣子。
  5. 瑕不揜瑜,瑜不揜瑕:玉的斑點遮蔽不住玉的光澤,玉的光澤也遮掩不住玉的斑點。揜,音ㄧㄢˇ,通「掩」。
  6. 孚尹旁達:玉的光澤外顯,不會有所隱藏。孚尹,玉色光澤。
典故說明玉在世界各地都被視為是一種寶石,廣泛受到人們喜愛。漢代時,《說文解字》這部字典就為「玉」作出解釋,稱它為「石之美」。玉、石原本是自然界裡存在的一種礦物,然隨著結晶狀態以及地形環境原因,玉的質地、色彩、光澤各有差異不同,又隨著結晶狀態以及生成環境的不同,玉的質地、色彩、光澤也就各有差異,從藝術審美角度切入,自然會有優劣等級之分。對東方社會而言,玉深具文化意涵,伴隨人的一生,不管是生死抑或祭祀,經常都可看到它的存在。祭祀時使用玉器,古代文獻也多有記載,《周禮.春官.大宗伯》就提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至於《詩經.大雅.卷阿》則是以「如珪如璋」比喻王之賢臣。另《詩經.小雅.斯干》提到:「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鄭玄的〈箋〉解釋說:「玩以璋者,欲其比德焉。」更直接將玉與人的品德連結在一起。《禮記.聘義》記載了一段子貢與夫子的對答,子貢問說:「君子把玉看得很寶貴而鄙視像玉的美石,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玉少而美石多嗎?」孔子回說:「不是因為美石多才鄙視它,也不是因為玉少才珍視它,那是因為從前君子常用玉來比喻美德,玉的外表溫潤而有光澤,象徵『仁』;玉的質地緻密且堅實,象徵『智』;玉的棱角方正而不傷物,象徵『義』;玉懸掛時下垂,象徵禮尚謙卑;敲擊玉器時,聲音清澈悠長,最後則戛然而止,象徵『樂』;玉的斑點遮蔽不住玉的光澤,玉的光澤也遮掩不住玉的斑點,象徵『忠』;玉的光澤外顯,不會有所隱藏,象徵『信』。」後來原文中的「瑕不揜瑜,瑜不揜瑕」被節縮,「瑕瑜互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缺點與優點同時並存。
書  證
  1. 《明史.卷一六○.列傳.李裕》:「贊曰:『王彰等或以性行未純,為時訾議。綜其生平,瑕瑜互見。然揚歷中外,勞績多有可紀。』」
  2. 《四庫全書總目.卷五七.史部.傳記類一.名臣言行錄》:「《晦庵集》中亦有與祖謙書曰:『《名臣言行錄》一書,亦當時草草為之,其間自知尚多謬誤……』云云,則是書瑕瑜互見,朱子原自不諱。」
  3. 《唐宋詩醇.卷四二.山陰陸游詩》:「詩至萬首,瑕瑜互見,評者以為譬之深山大澤包含者多,不暇剪除蕩滌,非如守半畝之宮,一木一石可屈指計數,可謂知言矣。」
  4. 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詞曲部.賓白.文貴潔淨》:「凡作傳奇,當于開筆之初,以至脫稿之後,隔日一刪,逾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無瑕瑜互見之失矣。」
  5.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二.嚴廷中揚州好》:「端木子疇前輩評《麝塵集》曰:『天分甚高,下筆有鐫鑱造物之致,而瑕瑜互見。』」
  6.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七上.升菴文選》:「升菴論文,瑕瑜互見。」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缺點與優點同時並存。

例句

  1. 這項新政策倉促推動,免不了瑕瑜互見,無法盡如人意。
  2. 這本書的文筆和內容雖瑕瑜互見,但瑕不掩瑜,依然暢銷。
  3. 他的操守清廉值得肯定,但在施政表現上則瑕瑜互見,評價不一。
  4. 這篇論文瑕瑜互見,某些論述固然稍顯不足,但也有重大突破之處。
  5. 雖然各方已經充分討論這部文學選集,但選文偶有瑕瑜互見,未達盡善盡美之處。
參考詞語
  1. 瑕不掩瑜
    ㄒㄧㄚˊ ㄅㄨˋ ㄧㄢˇ ˊ
    xiá bù yǎn yú
    玉的斑點遮蔽不住玉的光澤,比喻事物的缺點毛病,無損於事物整體的完美和價值。見「瑕瑜互見」條。

    1. 《晉書.卷六九.列傳.周顗》:「顗招時論,尤其酒德,禮經『瑕不掩瑜』,未足韜其美也。」
    2.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四:「惜哉仲淹,壽不永乎,非不廢是,瑕不掩瑜,雖未至于聖,其聖人之徒歟!」

  2. 瑕不揜瑜
    ㄒㄧㄚˊ ㄅㄨˋ ㄧㄢˇ ˊ
    xiá bù yǎn yú
    玉的斑點遮蔽不住玉的光澤。見「瑕瑜互見」條。

    1. 《禮記.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源)

  3. 瑕不自揜
    ㄒㄧㄚˊ ㄅㄨˋ ˋ ㄧㄢˇ
    xiá bù zì yǎn
    比喻不自我掩飾缺點。見「瑕瑜互見」條。

    1. 唐.劉禹錫〈明贄論〉:「清越而瑕不自揜,潔白而物莫能污,內堅剛而外溫潤,有似乎君子者,玉也。」

  4. 瑕瑜不掩
    ㄒㄧㄚˊ ˊ ㄅㄨˋ ㄧㄢˇ
    xiá yú bù yǎn
    猶「瑕瑜互見」。見「瑕瑜互見」條。

    1. 《西湖二集》卷三四:「于謙之品,白玉無瑕;宗憲之品,瑕瑜不掩。」
    2. 明.吳國倫〈胡祭酒集序〉:「近體變自唐人,音節稍振。然貞觀、大歷以後無釆焉,良由風運遞遷,才品殊致,雖瑕瑜不掩而復古為難,其惟能者從之乎!」
    3.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誠齋,一代作手,談何容易!後人嫌太雕刻,往往輕之。不知其天才清妙,絕類太白,瑕瑜不掩,正是此公真處。」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