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唾手可得]

唾手可得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唾手可得
注  音ㄊㄨㄛˋ ㄕㄡˇ ㄎㄜˇ ㄉㄜˊ
漢語拼音tuò shǒu kě dé
釋  義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唾手可得」比喻事物很容易得到。語本晉.司馬彪《九州春秋》。
拱手而取
典  源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據《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公孫瓚》李賢注引)
1>曰:「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掌而決。」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東漢遼西令支人,字伯珪。靈帝中平年間為遼東國長史,以鎮壓黃巾軍,拜奮武將軍,封薊侯。後據冀州與袁紹相爭,因其自恃才力,個性貪暴,使得百姓將士離散。獻帝建安四年為袁紹所敗,自焚而死。
典故說明三國時代,群雄並起,公孫瓚據有冀州,與袁紹對峙,情勢本大有可為。但在一連串的戰爭之中,公孫瓚敗多勝少,原本的雄心壯志逐漸地消磨殆盡,於是興起了避世的念頭。公孫瓚找到了易守難攻的易京做為據點,將之建築成堅不可摧的堡壘。他先在堡壘的外圍挖掘了十道塹壕,又在其內填起多座高大的土丘,土丘之上再建築高樓,自己便住在當中最堅固、高大的高樓之內。他又在堡壘之中儲存了三百萬斛的米糧,打算休養生息,直到天下大勢底定。有人問公孫瓚為何如此時,他回答說:「當初我以為平定天下,唾掌可決。從今日的形勢看來,並非如此。不妨暫時退守,以待時機。」可惜公孫瓚消極守成的想法,反而讓他忘記了進取之心,加上他親近小人,無法任用賢能,為了積存錢糧而橫征暴斂,失去民心,終至敗亡。後來「唾手可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很容易得到。
書  證
  1. 《水滸傳》第九七回:「今當乘其驚懼,開以自新之路,明其利害之機。城中必縛將出降,兵不血刃,此城唾手可得。」
  2. 《三國演義》第七回:「韓馥無謀之輩,必請將軍領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3. 《說唐演義》第六○回:「眼見關內無人,此關唾手可得也。」
  4. 《東周列國志》第七回:「此城唾手可得,不意鄭兵相助,又費時日。奈何?」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事物很容易得到。

使用類別

用在「輕易得手」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事雖不是唾手可得,但也不是太難。
  2. 這件事不難,待我打通關節,自然唾手可得
  3. 這座獎盃,以我們的實力,可以說唾手可得
  4. 眼前這個唾手可得的機會,有誰能抗拒得了誘惑。
  5. 自古以來,要成就大事業絕不是輕而易舉、唾手可得的。
  6. 實在是因為我們太得意忘形了,唾手可得的獎盃只好拱手讓人了。
辨  識

近義成語

易如反掌探囊取物輕而易舉

反義成語

荊天棘地移山填海談何容易

形音辨誤

唾,音ㄊㄨㄛˋ。吐口水。不可作「垂」。

參考詞語
  1. 唾手可取
    ㄊㄨㄛˋ ㄕㄡˇ ㄎㄜˇ ㄑㄩˇ
    tuò shǒu kě qǔ
    即「唾手可得」。見「唾手可得」條。

    1. 《新唐書.卷一○五.褚遂良列傳》:「討其逆,夷其地,固不可失,但遣一二慎將,付銳兵十萬,翔旝雲輣,唾手可取。」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