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stry of Education《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

Homepage〉Idiom search〉Text〉[洞若觀火]

洞若觀火

Print   Add note
FontSmallMediumLarge
Idiom洞若觀火
Bopomofoㄉㄨㄥˋ ㄖㄨㄛˋ ㄍㄨㄢ ㄏㄨㄛˇ
Pinyindòng ruò guān huǒ
Interpretation像觀看火光一樣清楚。比喻觀察事物非常透澈。語本《書經.盤庚上》。
△「有條不紊」、「明察秋毫
Allusion source《書經.盤庚上》
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王播告之,脩不匿厥指,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非予1>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2>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Annotation〕

  1. 予:指盤庚,商朝第十七代君主,生卒年不詳。遷都後改國號殷,因遷都而作告諭臣民之書,即《書經》中的〈盤庚〉三篇。遵湯之德,行湯之政,諸侯來朝,商道復興,在位二十八年。或作「般庚」。
  2. 惕:懼怕。
Allusion description盤庚是成湯的十世孫,商朝的十七代君主。《尚書.盤庚》是盤庚為了遷都所作告諭臣民之書,共分三篇。上篇是盤庚對邦伯、執事等貴冑大臣的訓誡之詞,主要說明遷都是上天的旨意,任何阻礙遷都的行為都是違背天意的;中篇則是對平民的訓詞,口氣嚴厲,語帶威脅,要人民共同支持遷都之舉,否則就會被處死;下篇則是遷都後,盤庚告誡百官諸侯之言,希望他們能夠把恩德廣施於民。在上篇裡頭,盤庚警告專權弄政的貴族大臣:「不是我荒廢了先王的美德,而是你們的行為讓先王的美德隱晦,不畏懼我這個君王。對於你們的計謀私心,我就像看著火光一樣地清楚,只是因為我拙於謀劃,才會讓你們犯下這樣的過失。如果你們能去除私心,把恩澤施於人民,這樣才能大聲的說你們是積德行善的人啊!」盤庚遷殷之後,消弭了王室內部的紛爭,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後來的武丁盛世打下基礎。而「洞若觀火」這句成語,後來就從這裡的「予若觀火」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觀察事物非常透澈。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1. 明.沈采《千金記》第一七齣:「老丞相明炳機先,洞若觀火,已曾熟料,卑末何敢讚言?」
  2. 清.張泰來《江西詩社宗派圖錄.呂本中》:「公所作《宋論》四十篇,審時度勢,洞若觀火。」
  3. 《蕩寇志》第二二回:「我看此案洞若觀火,只是有一件事,實是委決不下,張觷太守又去了,更無一人商量得。」
Instructions

Semantic description

比喻觀察事物非常透澈。

Usage category

用在「了解透澈」的表述上。

Example

  1. 只有智者方能洞若觀火地掌握事情真相,因而不憂不懼。
  2. 豐富的經驗,常能使人洞若觀火地預見到事情未來的發展。
  3. 他對目前的政局洞若觀火,因此總是憂心忡忡地提出建言。
  4. 以他多年的辦案經驗,分析起案情真是洞若觀火,令人心服。
  5. 憑著對商場的敏感度,他洞若觀火地預測電子業將是一片榮景。
  6. 你是公司資深員工了,當對公司弊病洞若觀火,請立即著手改善。
  7. 十年前他已預測到今日產業界將面臨的衝擊,真是洞若觀火之見。
Identification

Ambiguous idiom

一目了然明察秋毫瞭如指掌

Antisense idiom

如坐雲霧霧裡看花
Ref. words
  1. 明若觀火
    ㄇㄧㄥˊ ㄖㄨㄛˋ ㄍㄨㄢ ㄏㄨㄛˇ
    míng ruò guān huǒ
    猶「洞若觀火」。見「洞若觀火」條。

    1. 隋.佚名〈檄陳尚書江總等文〉:「遂古成敗之機,近代安危之跡,照同懸鏡,明若觀火,無待指南,自應神悟。」
    2. 唐.陸贄〈奉天論前所答奏未施行狀〉:「多同於善則功多,甚同於惡則禍甚,善惡從類,端如貫珠,成敗象行,明若觀火,此歷代之元龜也。」

  2. 洞如觀火
    ㄉㄨㄥˋ ㄖㄨˊ ㄍㄨㄢ ㄏㄨㄛˇ
    dòng rú guān huǒ
    即「洞若觀火」。見「洞若觀火」條。

    1.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梁質人留心邊事已久……故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游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
    2. 《清史稿.卷三八六.文慶等列傳》:「論曰:『……晚年密陳大計,於數十年馭外得失,洞如觀火,一代興亡之龜鑑也。』」

  3. 燎如觀火
    ㄌㄧㄠˊ ㄖㄨˊ ㄍㄨㄢ ㄏㄨㄛˇ
    liáo rú guān huǒ
    猶「洞若觀火」。見「洞若觀火」條。

    1. 宋.洪咨夔《平齋文集.卷一○.饒州堂試五》:「信抱國士之略,亮負王佐之才,得失勝負,燎如觀火。」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