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鷸蚌相危]

鷸蚌相危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鷸蚌相危(鷸蚌相爭)
注  音ˋ ㄅㄤˋ ㄒㄧㄤ ㄨㄟˊ
漢語拼音yù bàng xiāng wéi
釋  義義參「鷸蚌相爭」。見「鷸蚌相爭」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鷸蚌相爭」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燕策二》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1>方出曝2>,而鷸3>啄其肉,蚌合而拑4>其喙5>。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6>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解〕

  1. 蚌:動物名。軟體動物門斧足綱。體軟有殼,大者長八九寸,能產珠,殼可製器。或稱為「二枚貝」、「蛤蚌」、「蛤蜊」。
  2. 出曝:打開殼晒太陽。曝,音,ㄆㄨˋ,晒。
  3. 鷸:音ㄩˋ,鷸目鷸科鳥類的通稱。種類繁多。嘴、腳均長,體格大小不一。羽毛多為灰、褐等暗色調。常涉水捕食小魚、貝類及昆蟲等。
  4. 拑:音ㄑㄧㄢˊ,夾住、挾持。
  5. 喙:音ㄏㄨㄟˋ,鳥獸等動物的嘴。
  6. 禽:捕捉。通「擒」。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鷸蚌相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誰。有一個漁夫經過,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蘇代接著說道︰「大王啊,今日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必然全力抵抗,兩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會趁機消滅趙、燕兩國啊!」趙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鷸蚌相爭」,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書  證
  1. 北齊.魏收〈為東魏檄梁文〉:「鷸蚌相危,我乘其弊。」
參考詞語鷸蚌相爭
ˋ ㄅㄤˋ ㄒㄧㄤ ㄓㄥ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