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鋌而走險]

鋌而走險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鋌而走險
注  音ㄊㄧㄥˇ ˊ ㄗㄡˇ ㄒㄧㄢˇ
漢語拼音tǐng ér zǒu xiǎn
釋  義鋌,快速奔逃。走險,採取冒險的行動。「鋌而走險」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
畏首畏尾」、「鹿死不擇音
典  源《左傳.文公十七年》
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1>;不德,則其鹿也,鋌2>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

〔注解〕

  1. 則其人也:此指以人臣之禮相事。則,效法。
  2. 鋌:音ㄊㄧㄥˇ,快速奔走。
典故說明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後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書  證
  1. 《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源)
  2. 《明史.卷二三○.馬孟禎列傳》:「畿輔、山東、山西、河南,比歲旱饑。民間賣女鬻兒,食妻啖子,鋌而走險,急何能擇?一呼四應,則小盜合群,將為豪傑之藉,此民情可慮也。」
  3.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論者謂難端發自乙,甲勢不兩立,乃鋌而走險。不過自救之兵,其罪不在甲。」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使用類別

用在「奮力一搏」的表述上。

例句

  1. 為了償還債務,他竟鋌而走險去搶劫銀樓。
  2. 如今救人如救火,只好鋌而走險,直闖虎穴了!
  3. 天理昭彰,鋌而走險、作奸犯科的人是難逃法網的。
  4. 為防止綁匪鋌而走險撕票,警方決定立即攻堅救人。
  5. 年輕人不要受了一點委屈就憤世嫉俗,甚至鋌而走險
  6. 為了生活,他只好鋌而走險地去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
  7. 不是我願意,實在是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才鋌而走險的。
  8. 雖然情況惡劣,但是你這般鋌而走險,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辨  識

近義成語

狗急跳牆逼上梁山
參考詞語
  1. 挺而走險
    ㄊㄧㄥˇ ˊ ㄗㄡˇ ㄒㄧㄢˇ
    tǐng ér zǒu xiǎn
    挺,通「鋌」。「挺而走險」即「鋌而走險」。見「鋌而走險」條。

    1. 唐.蕭穎士〈贈韋司業書〉:「挺而走險,何公之門,不可曳長裾乎?」
    2.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舊聞.席氏多賢》:「治之為甚難,亂之則甚易。況挺而走險,人之本性也。」

  2. 挺鹿走險
    ㄊㄧㄥˇ ㄌㄨˋ ㄗㄡˇ ㄒㄧㄢˇ
    tǐng lù zǒu xiǎn
    猶「鋌而走險」。見「鋌而走險」條。

    1.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五代史.薛史書法迴護處》:「勢當騎虎難下之時,不得不為挺鹿走險之計。」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