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聲狼籍
成 語 | 惡聲狼籍(聲名狼藉) |
---|---|
注 音 | |
漢語拼音 | è shēng láng jí |
釋 義 | 義參「聲名狼藉」。見「聲名狼藉」條。 |
典故說明 | 此處所列為「聲名狼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狼藉,亦作「狼籍」,指凌亂不整齊。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艸部》:「藉,……一曰艸不編,狼藉。」指「藉」是草散亂不整齊之意,但並未更進一步解釋「狼藉」一詞。《後漢書.卷四五.袁張韓周列傳.張酺》:「鄭據小人,為所侵冤。聞其兒為吏,放縱狼藉。」《晉書.卷七五.列傳.范汪》:「太守臣甯入參機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濁,所為狼籍。」又如《舊唐書.卷一七九.列傳.劉崇望》:「前日杜太尉狼籍,為朝廷深恥。」可見狼藉、狼籍多有互用情形,同時也用於形容行為放縱,聲名敗壞。《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中,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蹟。他們兄弟倆都是秦國的功臣,為秦兼併六國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受到秦始皇帝寵信;但秦始皇駕崩後,胡亥繼位,聽信趙高的讒言,下令蒙毅自殺。蒙毅對傳命的使者說:「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判處百里奚以不應得的罪名,所以得到『繆』的諡號(《史記.卷五九.五宗世家》司馬貞《索隱》引諡法:「傷人蔽賢曰『繆』」,後通作「穆」。),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位國君,都犯了錯殺重臣的過失,遭到天下人非議,而被視為昏君,因此籍於諸侯。」唐人司馬貞為「籍於諸侯」這句話作注解時寫道:「惡聲狼籍,布於諸國。」意思是說那些昏君濫殺忠臣,昏亂惡劣的名聲流傳於各國。後來「聲名狼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肆意妄為,名聲惡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