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粟
成 語 | 不辨菽粟(不辨菽麥) |
---|---|
注 音 | |
漢語拼音 | bù biàn shú sù (變) bú biàn shú sù |
釋 義 | 義參「不辨菽麥」。見「不辨菽麥」條。 |
典 源 | 此處所列為「不辨菽麥」之典源,提供參考。 《左傳.成公十八年》 〔注解〕
|
典故說明 | 此處所列為「不辨菽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菽,就是豆子。麥,則是麥子。兩者都是很普通的農作物,而且形狀完全不同,極容易分辨。如果一個人連豆子、麥子都無法分辨,就是形容這個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胥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知。亦用來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 |
書 證 |
|
參考詞語 | 不辨菽麥 bù biàn shú mài (變) bú biàn shú m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