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心非口是]

心非口是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心非口是(口是心非)
注  音ㄒㄧㄣ ㄈㄟ ㄎㄡˇ ˋ
漢語拼音xīn fēi kǒu shì
釋  義義參「口是心非」。見「口是心非」條。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口是心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口是心非」這句成語當源自晉代葛洪的《抱朴子》。此書為道家典籍,分內外兩篇,〈黃白〉所記載為有關道家的「黃白術」。道家為求長生不死而有各種煉丹方術,「黃白術」是將賤金屬鉛、錫等冶煉成貴金屬黃金、白銀的技術,據說將金銀再製成器皿作為餐具,食用日久可以延年益壽。而欲習此術者,必須身骨清潔、資質聰慧,再配以師傳的口訣。故事中的程偉想學的就是這種方術,但屢試不成。而他的妻子是得道的人,只用少許的藥與水銀共同煎煮,一下子就煉出了白銀。程偉想盡辦法討好妻子,要她傳授祕方,但因為她認為程偉的資質不適學習此術,所以嚴加拒絕。程偉便起了歹心,準備以暴力使她屈服。其妻得知後告誡他說:「道術只能傳授給合適的對象,遇上這種人,就是路上偶然相遇,也可以傳給他。如果口中說的一套,心思卻充滿邪念的人,縱然把我逼死,我也不會傳的。」但程偉並沒有就此放棄,仍是苦苦相逼,結果把妻子逼瘋而死。此處原文中的「口是而心非者」,指的是口中說一套,心中卻是充滿邪念的人。另外在《抱朴子.內篇.微旨》亦見「口是心非」一語,原文內容則是表述某些人不做善事,喜好殺戮,而且嘴裡說的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另外一套。這些都是種罪過。後來「口是心非」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致。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