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
成 語 | 本末倒置 | |||||||||
---|---|---|---|---|---|---|---|---|---|---|
注 音 | ||||||||||
漢語拼音 | běn mò dào zhì | |||||||||
釋 義 | 事物的先後次序顛倒。語本《禮記.大學》。後用「本末倒置」比喻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 △「輕重倒置」 | |||||||||
典 源 | 《禮記.大學》 大學1>之道,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注解〕
| |||||||||
典故說明 |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節末端的意思,所以這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細微末端、較不重要的事。《禮記.大學》裡有一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在說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一般人往往會有誤本為末、倒末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說法。較早的書證是宋代大儒朱熹寫給他的朋友呂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語,信中談的就是先後次序顛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說事情都有本有末,沒聽過根本壯盛而枝節末端不茂盛的事。陸九淵的話更明白的表現出本末倒置的意思。清代王昶所寫的〈新修州學之記〉說到:「當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說為政者若不知宣揚教化於民,則常會本末倒置,失掉了應有的判斷。從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語。「本末倒置」這句成語當就從〈大學〉文義演變而出,比喻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 | |||||||||
書 證 |
| |||||||||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比喻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使用類別用在「不知輕重」的表述上。例句
| |||||||||
辨 識 | 近義成語背本趨末、捨本逐末、輕重倒置反義成語正本溯源、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形音辨誤末,音ㄇㄛˋ,事物的細節。不可寫作「未」。
「本末倒置」及「輕重倒置」都有將事物主次弄反的意思。 「本末倒置」除用在事物輕重的錯置外,另可用於因果關係的錯置;「輕重倒置」則僅用於事物輕重的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