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長惡不悛]

長惡不悛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長惡不悛(怙惡不悛)
注  音ㄓㄤˇ ˋ ㄅㄨˋ ㄑㄩㄢ
漢語拼音zhǎng è bù quān
釋  義義參「怙惡不悛」。見「怙惡不悛」條。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怙惡不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