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得不補失]

得不補失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得不補失(得不償失)
注  音ㄉㄜˊ ㄅㄨˋ ㄅㄨˇ
漢語拼音dé bù bǔ shī
釋  義義參「得不償失」。見「得不償失」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得不償失」之典源,提供參考。
《後漢書.卷八七.西羌傳》
論曰:「……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國若斯其熾也。和熹以女君親政,威不外接。朝議憚兵力之損,情存苟安。或以邊州難援,宜見捐棄;或懼疽食浸淫,莫知所限。謀夫回遑,猛士疑慮,遂徙西河四郡之人,雜寓關右之縣。發屋伐樹,塞其戀土之心;燔破貲積,以防顧還之思。於是諸將鄧騭、任尚、馬賢、皇甫規、張奐之徒,爭設雄規,更奉征討之命,徵兵會眾,以圖其隙。馳騁東西,奔救首尾,搖動數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資。至於假人增賦,借奉侯王,引金錢縑綵之珍,徵糧粟鹽鐵之積。所以賂遺購賞1>,轉輸勞來2>之費,前後數十巨萬。或梟剋酋健,摧破附落,降俘載路,牛羊滿山。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狀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

〔注解〕

  1. 賂遺購賞:行賄、贈送、懸賞、賜予。遺,音ㄨㄟˋ,贈送。
  2. 勞來:慰勉、招延。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得不償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得不償失」原作「得不酬失」。漢時西羌所居區域,屬於西漢統轄範圍,由於漢代統治階級不斷侵奪西羌生存的空間,羌人抗爭前後延續一百餘年之久。羌人與漢朝力量對比雖然懸殊,數次抗爭都被漢朝鎮壓下來,但漢朝長期所耗費的人力金錢甚巨,等到羌人亂事略定,而漢朝的國勢也已衰弱了。所以范曄感歎說:國家付出這麼大的成本去平亂,但所得的效果卻是有限,並且造成國勢的衰敗,實在是「得不酬失」啊!酬,就是報償的意思。後來「得不償失」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所得不足以抵補所失。出現「得不償失」的書證如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釋;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書  證
  1. 《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
  2. 明.馮夢龍《智囊補.卷一二.膽智部.識斷》:「故一雖深入而無得,方破德清一城,而得不補失,未戰而困,若無許多經略,則渡河真孤注矣。」
參考詞語得不償失
ㄉㄜˊ ㄅㄨˋ ㄔㄤˊ
dé bù cháng shī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