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語 | 屋下架屋 |
注 音 | ㄨ ㄒㄧㄚˋ ㄐㄧㄚˋ ㄨ |
漢語拼音 | wū xià jià wū |
釋 義 | 在房屋之下架設房屋。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床上安床」、「都城紙貴」、「疊床架屋」 |
典 源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庾仲初1>作〈揚都賦〉2>成,以呈庾亮3>。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4>,四〈三都〉5>。」於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6>。謝太傅7>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8>,而不免儉狹9>。」
〔注解〕
- 庾仲初:即庾闡,字仲初,晉鄢陵人,生卒年不詳。幼好學,九歲能屬文。有詩賦銘頌,多散佚不全。所作〈揚都賦〉,傳頌一時。
- 〈揚都賦〉:文章名。晉庾闡所作,文中鋪陳東晉都城建康之山川名勝、草木禽獸、宮室人物及都市繁華。
- 庾亮:西元289∼340,字元規,晉鄢陵人。明帝立,奉遺詔輔政,成帝朝為中書令,政事一決於亮,平蘇峻之亂,拜征西將軍,後代陶侃鎮武昌,遙執朝政。時晉室偏安,亮力圖恢復中原,未成而卒。
- 三〈二京〉:〈揚都賦〉可與〈二京賦〉並列為三。〈二京〉為〈西京賦〉、〈東京賦〉之合名,東漢張衡撰。西京為西漢京都長安,東京為東漢京都洛陽。賦,文體之一,盛行於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多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一些是抒情說理的。
- 四〈三都〉:〈揚都賦〉可與〈三都賦〉並列為四。〈三都〉為〈蜀都賦〉、〈吳都賦〉、〈魏都賦〉之合名,晉左思撰。三國時蜀都為益州、吳都為建業、魏都為鄴。
- 都下紙為之貴:都城的紙張都漲價了。比喻著作風行一時,流傳甚廣。都下,京都之下。見「都城紙貴」。
- 謝太傅:謝安(西元320∼385),字安石,晉陽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隱居東山,年四十餘,始出為桓州司馬。淝水之戰任征討大都督,指導策劃,克敵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
- 擬學:摹擬仿效。
- 儉狹:指文章內容貧乏且狹隘。
|
典故說明 | 「屋下架屋」是南北朝、隋唐時習慣用語,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據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載,庾闡作的〈揚都賦〉完成後呈給庾亮看,庾亮抱著同是同宗族人的心態大力推薦,說〈揚都賦〉足以和〈二京賦〉、〈三都賦〉並列比美。一時之間,人人競相抄寫,紙價因此大漲。謝安對此批評說:「此是屋下架屋耳」,意思指庾闡的〈揚都賦〉只是重複模仿別人的作品,沒有創新,了無新意。後來「屋下架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意指從魏、晉以來,人們寫就的各家言論,往往事物或事情的道理重複,彼此相互模仿,就像在房屋之下架設房屋,床上加床,重複而累贅。 |
書 證 |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太傅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源)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九.山谷下》:「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後可以傳不朽;若體規畫圓,准方作矩,終為人之臣僕。古人譏屋下架屋,信然。」
|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抄襲模仿」的表述上。
例句
- 小明決定自己創出一家之言,不再屋下架屋,模仿他人。
- 他這篇文章只是屋下架屋的摹仿之作,沒有什麼文學價值。
- 許多藝術的承傳總是屋下架屋,以致格局日小,最後就被淘汰了。
- 你用模仿範例文章的方式,來教導學生作文,難免屋下架屋,畫虎類犬。
- 像你這樣老是抄襲別人的見解,屋下架屋,永遠不可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
|
參考詞語 | - 屋下作屋
ㄨ ㄒㄧㄚˋ ㄗㄨㄛˋ ㄨ
wū xià zuò wū
即「屋下架屋」。見「屋下架屋」條。
-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卷上.釋俗》:「夫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後可以傳不朽;若體規畫圓,準方作矩,終為人之臣僕。古人譏屋下作屋,信然!」
- 屋下蓋屋
ㄨ ㄒㄧㄚˋ ㄍㄞˋ ㄨ
wū xià gài wū
即「屋下架屋」。見「屋下架屋」條。
-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九:「平生不為訓解之學,嘗曰:『經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蓋屋,床下安床,滋惑矣。』所謂陳言,生活者也。」
- 宋.黃庭堅〈拙軒頌〉:「何況頭上安頭,屋下蓋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