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目不見睫]

目不見睫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目不見睫
注  音ㄇㄨˋ ㄅㄨˋ ㄐㄧㄢˋ ㄐㄧㄝˊ (變) ㄇㄨˋ ㄅㄨˊ ㄐㄧㄢˋ ㄐㄧㄝˊ
漢語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變) mù bú jiàn jié
釋  義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比喻見遠而不能見近。語本《韓非子.喻老》。後亦用「目不見睫」比喻人無自知之明,不能看見自己的過失。
典  源《韓非子.喻老》1>
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2>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3>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胡非子》。
  2. 患:憂慮、擔心。
  3. 睫:音ㄐㄧㄝˊ,長在上下眼瞼邊緣的細毛。

〔參考資料〕

《胡非子》(據《藝文類聚.卷一七.人部一.目》引)
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
典故說明春秋時,楚莊王想要攻打越國,莊子就問他為什麼要攻打越國?他回答說:因為越國政亂兵弱。莊子聽了便說出他心裡的憂慮:「君王你的智慧正如眼睛一樣,可以看見百步之外的東西,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睫毛。楚國軍隊曾敗給秦、晉,因此喪失數百里的土地,這是兵弱。強盜莊蹻在楚境內四處作亂,官吏卻拿他沒辦法,這是政亂。君王你看不見自己國家的亂象,卻想攻打越國,這是見遠而不能見近。」於是楚莊王打消攻打越國的念頭。後來「目不見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遠而不能見近。另外,《胡非子》:「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也指見遠而不能見近的意思,只是用字不同。眥(ㄗˋ),眼眶。意指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眼眶。「目不見睫」亦用來比喻人無自知之明,不能看見自己的過失。《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毫毛而不見其睫也。」正用此意。
書  證
  1. 宋.王安石〈再用前韻寄蔡天啟〉詩:「遠求而近遺,如目不見睫。」
  2. 宋.楊簡《慈湖遺書.卷八.家記二》:「斯事至易至簡,如輿薪其前,而人自不見;如鐘鼓震其旁,而人自不聞;如目不見睫,以其太近;如玉在其懷中,而終日奔走索諸外。」
  3. 宋.吳儆〈題新安僉廳拄笏亭〉詩:「高山如高人,可仰不可褻。山中老鉏犁,山前走車轍。終日對孱巖,如目不見睫。」
  4. 清.錢大昕〈欹器銘〉:「好勝敵至,多藏盜憎。目不見睫,勿謂視明。」
  5. 清.袁枚《隨園隨筆.卷上.天時地志類.地理之難》:「牧齋註杜,以潼關為唐始立,而竟忘曹操之殆死潼關,則真乃目不見睫耶?」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人無自知之明,不能看見自己的過失。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不知自省」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件事的問題就在你自己身上,不要再目不見睫了!
  2. 一個人若是目不見睫,不知自我檢討,是難以成長的。
  3. 你只知道指責別人,卻目不見睫,完全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4. 我們經常犯下目不見睫的錯誤,因為察人容易,察己較難。
  5. 能夠認識自己,才能有充實圓滿的人生, 然而卻有很多人目不見睫,無自知之明。
辨  識

反義成語

反躬自省自知之明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