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stry of Education《Dictionary of Chinese Idioms》

:::

Homepage〉Idiom search〉Text〉[奮不顧身]

奮不顧身

Print   Add note
FontSmallMediumLarge
Idiom奮不顧身
Bopomofo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ㄣ (變) ㄈㄣˋ ㄅㄨˊ ㄍㄨˋ ㄕㄣ
Pinyinfèn bù gù shēn (變) fèn bú gù shēn
Interpretation奮勇向前,不顧生死。#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大謬不然」、「戴盆望天
Allusion source#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據《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引)
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盃酒接殷勤之歡,然僕1>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2>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3>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

〔Annotation〕

  1. 僕:自謙之詞。
  2. 恭儉:恭敬。
  3. 徇:音ㄒㄩㄣˋ,為達某種目的、理想而犧牲生命。通「殉」。

〔Ref. material〕

另可參考:《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李廣
Allusion description「奮不顧身」是指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生死之意,出自於《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武帝大為光火,下令誅其全家。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處以腐刑。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跟李陵並不熟,但見他「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認為李陵孝順、講信用、有義氣,對下人也很好,並且出生入死,為國家的存亡「奮不顧身」,實在是個好人啊!如今降敵也是迫於無奈。後來「奮不顧身」這句成語就出自此處,用來形容奮勇向前,不顧生死。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1. 《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夫小國中君猶有奮不顧身之臣,況於明天子乎!」
  2. 《周書.卷四三.韓雄列傳》:「奮不顧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義,下榮親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謂我何?」
  3. 《舊唐書.卷七六.太宗諸子列傳》:「弘道之後,寶圖將缺,懷劉章之輔漢,追鄭武之翊周,遂能奮不顧身,率先唱義,雖英謀未克,而忠節居多。」
  4. 《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列傳》:「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5. 《鏡花緣》第八二回:「張良於韓國已亡之後,猶且丹心耿耿,志在報仇,彼時雖未遇害,但他一片不忘君恩之心,也就是奮不顧身。如此忠良,自應也照前例為是。」
  6. 《三俠五義》第一回:「誰知余忠更有奇異之處,他的面貌酷肖李妃的玉容,而且素來做事豪俠,往往為他人奮不顧身。」
  7. 清.林則徐〈會奏九龍洋面轟擊夷船情形摺〉:「該將弁等忿激之下,奮不顧身,連放大炮,轟斃夷人多名。」
Instructions

Semantic description

奮勇向前,不顧生死。

Usage category

用在「勇往直前」的表述上。

Example

  1. 面對熊熊大火,消防隊員個個奮不顧身地上前滅火。
  2. 一看到有人不慎落水了,他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救人。
  3. 像他這種奮不顧身、見義勇為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
  4. 雖然天氣惡劣,但救難隊員仍奮不顧身,深入山區搜救。
  5. 三軍將士面對敵人的猛烈進攻,仍舊奮不顧身,堅守陣地,一次又一次將敵人擊退。
Identification

Ambiguous idiom

出生入死赴湯蹈火挺身而出捨生忘死義無反顧

Antisense idiom

畏縮不前貪生怕死
Ref. words
  1. 奮不慮身
    ㄈㄣˋ ㄅㄨˋ ㄌㄩˋ ㄕㄣ (變) ㄈㄣˋ ㄅㄨˊ ㄌㄩˋ ㄕㄣ
    fèn bù lǜ shēn (變) fèn bú lǜ shēn
    猶「奮不顧身」。見「奮不顧身」條。

    1. 《宋史.卷三九二.趙汝愚列傳》:「論曰:『……汝愚獨能奮不慮身,定大計於頃刻。』」

  2. 奮不顧命
    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ㄇㄧㄥˋ (變) ㄈㄣˋ ㄅㄨˊ ㄍㄨˋ ㄇㄧㄥˋ
    fèn bù gù mìng (變) fèn bú gù mìng
    猶「奮不顧身」。見「奮不顧身」條。

    1. 南朝梁.任昉〈奏彈曹景宗〉:「故司州刺吏蔡道恭,率厲義勇,奮不顧命,全城守死,自冬徂秋。」
    2. 《魏書.卷一一.廢出三帝紀.出帝平陽王》:「或徇節感恩,奮不顧命;或臨戎對敵,赴難如歸。」

  3. 奮不顧生
    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ㄥ (變) ㄈㄣˋ ㄅㄨˊ ㄍㄨˋ ㄕㄥ
    fèn bù gù shēng (變) fèn bú gù shēng
    即「奮不顧身」。見「奮不顧身」條。

    1. 《舊唐書.卷一四一.田弘正列傳》:「惟忠與孝,天與臣心,常思奮不顧生,以身殉國,無由上達,私自感傷。」

  4. 奮身不顧
    ㄈㄣˋ ㄕㄣ ㄅㄨˋ ㄍㄨˋ (變) ㄈㄣˋ ㄕㄣ ㄅㄨˊ ㄍㄨˋ
    fèn shēn bù gù (變) fèn shēn bú gù
    猶「奮不顧身」。見「奮不顧身」條。

    1. 宋.吳泳〈齊敏授武翼郎制〉:「爾總戎于韶,奮身不顧。援弓赴敵,射殺渠魁,厥功雋矣。」
    2. 宋.蘇軾〈與章子厚書〉:「然獨念愚夫小人,以一言感發,猶能奮身不顧,以遂其言。」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