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倫不類
Idiom | 不倫不類 | |||||||||
---|---|---|---|---|---|---|---|---|---|---|
Bopomofo | ||||||||||
Pinyin | bù lún bù lèi (變) bù lún bú lèi | |||||||||
Interpretation | 「不倫不類」有兩種解,一是不合道理、法式,二是不像樣。語本唐.劉知幾《史通.卷一六.雜說上》。後用「不倫不類」形容事物不成體統。
△「不三不四」 | |||||||||
Allusion source | 唐.劉知幾《史通.卷一六.雜說上》〔Annotation〕
| |||||||||
Allusion description | 《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舊題為子夏弟子公羊高所撰,是專為解釋孔子的《春秋》所作的,後世有許多學者為之註疏訓詁,其中所記載的內容亦經常被文人加以引用討論。在《春秋.昭公十九年》中有「許世子止弒其君實」這樣的記載,當時許悼公得了瘧疾,喝了太子許止所進的藥之後就死了。關於這個「弒」字的解釋,各家說法不一,有的人認為進藥本是醫官的職責,太子親自進藥必別有居心;另一派人則認為瘧疾不是絕症,治瘧疾的藥也不會致人於死,太子所進的藥必有問題,所以才說是太子弒父。而《公羊傳》解釋這段經文時,卻認為孔子用「弒」字,是要譏諷太子許止沒有盡到孝道,並且舉出樂正子春事奉生病父親的例子做為佐證。劉知幾對此十分不以為然,他認為樂正子春的孝行足為楷模,許悼公死於政治謀殺也是事實,怎麼會是因為太子許止沒有樂正子春孝順,就被冠以「弒君」的罪名呢?劉知幾認為公羊高是為了彰顯同是孔子門人的樂正子春的德行,所以扭曲事實加以解說,例子舉得不對,罪名也定得太過牽強,沒有達到原本彰顯樂正子春孝行的用意,反而變得十分可笑。後來「不倫不類」這句成語,就從劉知幾《史通》中的「編次不倫,比喻非類」演變成,用來形容事物不成體統。 | |||||||||
Proof of documented content |
| |||||||||
Instructions | Semantic description形容事物不成體統。貶義。Usage category用在「不合事理」的表述上。Example
| |||||||||
Identification | Ambiguous idiom不三不四、非驢非馬「不倫不類」及「不三不四」都有不像樣的意思。 「不倫不類」多用於事物,有風格、內涵無法互相搭配的意思;「不三不四」多用於人,有不正派的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