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語 | 見仁見智 |
注 音 | ㄐㄧㄢˋ ㄖㄣˊ ㄐㄧㄢˋ ㄓˋ |
漢語拼音 | jiàn rén jiàn zhì |
釋 義 | 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語本《易經.繫辭上》。 |
典 源 | 《易經.繫辭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1>見之謂之知2>,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3>矣!
〔注解〕
- 知者:有智慧的人。知,音ㄓˋ,同「智」。
- 知:音ㄓˋ,智慧,同「智」。
- 鮮:音ㄒㄧㄢˇ,少。
|
典故說明 | 《易經》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經》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辟的見解。在所引典源《易經.繫辭上》中,解釋了生成天地萬物的「道」,說︰「陰陽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萬物,這就是道。承繼陰陽之道而生成萬物的就是善,而成就萬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雖然日常受用此道,卻不知曉。因此君子之道雖然涵蓋萬有,知道的人卻很少啊!」後來「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
書 證 |
- 明.黃道周《榕壇問業》卷一一:「某云:『中人認得上語,便是上人;上語落在中人,不失中語也。性道文章,隨人略領,見仁見智,何必齊觀!』」
- 清.程廷祚《大易擇言.卷一三.復卦》:「論復之為卦一陽處乎極下,而動體已萌。……兩家各執其是,不无見仁見智之弊,當以石澗之論折衷之。」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七二.集部.別集類二五.東巖集》:「至其論《中庸》分八節,獨不用朱子之說,則見仁見智,各有所得。」
- 明.黃道周《榕壇問業》卷二:「中人認得上語,便是上人;上語落在中人,不失中語也。性道文章,隨人略領,見仁見智,何必齊觀。」
- 清.程廷祚《大易擇言.卷一三.復卦》:「論復之為卦,一陽處乎極下,而動體已萌。......兩家各執其是,不无見仁見智之弊,當以石澗之論折衷之。」
|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使用類別用在「看法不同」的表述上。
例句
- 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外星人?這個問題見仁見智,難有定論。
- 在研討會上,大家對此議題的看法見仁見智,討論得十分熱烈。
- 這個問題不一定有正確答案,大家不過見仁見智,各抒己見罷了!
- 討論問題時,由於每個人的觀點和立場不同,見仁見智的現象是常有的。
- 對於彩券的發行,是否會影響社會風氣的問題,各方見仁見智,難有定論。
- 我們為求慎重,應該多方採納各界見仁見智的看法,再來評估政策的可行性。
|
辨 識 | 反義成語不謀而合、所見略同 |
參考詞語 | - 仁智之見
ㄖㄣˊ ㄓˋ ㄓ ㄐㄧㄢˋ
rén zhì zhī jiàn
猶「見仁見智」。見「見仁見智」條。
- 宋.葉重開〈舂陵續編序〉:「學者仁智之見,雖有淺深,然自遠而即近,由麤以至精,月異而歲不同,今而畢錄於此,觀之者宜知所適從矣。」
- 見仁見知
ㄐㄧㄢˋ ㄖㄣˊ ㄐㄧㄢˋ ㄓˋ
jiàn rén jiàn zhì
知,同「智」。「見仁見知」即「見仁見智」。見「見仁見智」條。
- 清.張之洞《輶軒語.語學》:「至於《周易》,統貫天人,成於四聖。……京、孟、虞、鄭諸大師,以及後代諸家,皆止各道所得,見仁見知,從無一人能為的解定論。」
- 清.李光地《讀論語劄記.卷上.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章》:「此章只以其德言之,不必定作兩人說。如『君子道者三』,三者字,只是一君子爾。與〈繫傳〉言見仁見知,指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