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無可奈何]

無可奈何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無可奈何
注  音ˊ ㄎㄜˇ ㄋㄞˋ ㄏㄜˊ
漢語拼音wú kě nài hé
釋  義毫無辦法、沒有辦法可想。語出《戰國策.燕策三》。
切齒腐心」、「迫不得已」、「望洋興嘆
典  源《戰國策.燕策三》1>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2>偏袒扼腕3>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4>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5>。太子6>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原》、《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溫舒》。
  2. 樊於期:?∼西元前227,戰國時秦將。避罪於燕,得燕太子丹之庇護,後因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希望得其首級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3. 偏袒扼腕:偏袒,袒露一臂。扼腕,用手握腕。形容憤慨已極。
  4. 切齒拊心:怨恨至牙齒切磨,拍擊胸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拊,音ㄈㄨˇ,拍打、輕擊。見「切齒腐心」。
  5. 自刎:自殺,割喉嚨結束自己的生命。
  6. 太子:戰國時燕王喜的太子,名丹。丹患秦之強大,使荊軻入秦刺始皇,事不成,秦急攻燕,喜斬丹欲獻秦,秦復進兵,卒滅燕。亦稱為「燕太子丹」。

〔參考資料〕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原》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溫舒》
自溫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乃使光祿大夫范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飲食,坐連諸郡,甚者數千人。數歲,乃頗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復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奈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典故說明「無可奈何」這句成語指的是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於《戰國策.燕策三》。戰國末期,秦國勢力強盛,不斷出兵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當時燕國是一個地處東北方的弱小國家,最初,燕王為了與秦國友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為人質,在秦國,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太子丹逃回燕國後,為了抵抗秦國的侵略,同時也為了報仇,便經人介紹認識了荊軻,請他作刺客,到秦國刺殺秦王。由於荊軻遲遲不出發,太子丹便催他趕快上路,荊軻說:「就算我到了秦國,秦王也不會見我啊!除非我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前往,也許就有機會見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得罪秦王,逃到燕國,秦王懸賞千金要他的腦袋。太子丹聽了說:「樊將軍是來投靠我的,我怎能為了自己而殺了他?請你再想別的方法。」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就私下去見樊於期,告訴他這個想法。樊於期聽了後,馬上拔出利劍當場自殺。太子丹聽說這件事,趕去阻止卻已經晚了一步,伏在樊於期的屍體上痛哭失聲。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只有將樊於期的頭放在盒子裡封起來,交給荊軻,讓他帶去秦國求見秦王。後來「無可奈何」就用來指毫無辦法或沒辦法可想的意思。
書  證
  1. 《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源)
  2. 《水滸傳》第一六回:「楊志拿起藤條,劈頭劈腦打去。打得這個起來,那個睡倒,楊志無可奈何。」
  3. 《喻世明言.第二卷.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夫人道:『賢婿,此處非你久停之所,怕惹出是非,貽累不小,快請回罷。』教管家婆將兩般首飾,納在公子袖中,送他出去。魯公子無可奈何,只得挹淚出門去了。」
  4. 《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眾人都是奉承高老的,那一個不極口贊成。錢青此時無可奈何,只推出恭。」
  5. 《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知縣也曉得他賠補得苦了,此情未知真偽,又被秀童的爹娘左稟右稟,無可奈何。」
  6. 《初刻拍案驚奇》卷九:「那女兒久聞得此人英風義氣,到有幾分慕他,只礙著爹娘做主,無可奈何。」
  7. 《醒世姻緣傳》第二○回:「晁夫人乍聞了,也不免生氣,無可奈何。」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

使用類別

用在「毫無辦法」的表述上。

例句

  1. 事到如今,無可奈何,只有面對現實一途。
  2. 老王無可奈何地嘆息道,一切都是命運啊!
  3. 對於不可抗力的天災,任誰也無可奈何啊!
  4. 對於颱風造成的損失,農民們感到無可奈何
  5. 老爸遇到調皮的妹妹,任他再嚴肅也無可奈何
  6. 見到眼前的情景,他無可奈何地搖搖頭,便離開了。
  7. 今天計畫遭致失敗,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你就別自責了。
  8. 他看著眼前雜遝紛陳的一切,臉上滿是無可奈何的表情。
  9. 對於火災造成的損失,王老闆也只能無可奈何地自認倒楣。
  10. 儘管科技如此進步,但對暴風雪、龍捲風等天災仍是無可奈何
  11. 老張雖然深受老闆重用,但為了照顧中風的父親,無可奈何、依依不捨地辭職了。
辨  識

近義成語

迫不得已望洋興嘆無計可施無能為力
參考詞語
  1. 奈如之何
    ㄋㄞˋ ㄖㄨˊ ㄏㄜˊ
    nài rú zhī hé
    猶「無可奈何」。見「無可奈何」條。

    1. 《飛龍全傳》第三一回:「雖承美意保佐本帥起兵,只怕德薄福微,不能成事;日後僨敗,不但辜負眾位之心,且使本帥亦無存身之地,奈如之何?」

  2. 如之奈何
    ㄖㄨˊ ㄋㄞˋ ㄏㄜˊ
    rú zhī nài hé
    如此當如何?見「無可奈何」條。

    1. 唐.顧非熊《妙女傳》:「言久在世間,戀慕娘子,不忍捨去,如此數日涕泣,又言不合與世人往來,汝意須住,如之奈何!」
    2. 《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此事我已千思萬想,但你已許人,我已聘婦,沒甚計策挽回,如之奈何?」

  3. 為之奈何
    ㄨㄟˋ ㄋㄞˋ ㄏㄜˊ
    wèi zhī nài hé
    為此當如何?見「無可奈何」條。

    1. 《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優孟》:「寡人之過,一至此乎!為之奈何?」
    2. 明.周履靖《錦箋記.協計》:「有意了,只不肯如此,為之奈何?」

  4. 無可奈
    ˊ ㄎㄜˇ ㄋㄞˋ
    wú kě nài
    奈,奈何。「無可奈」即「無可奈何」。見「無可奈何」條。

    1. 唐.武元衡〈酬太常從兄留別〉詩:「鄉路日茲始,征軒行復留。張騫隨漢節,王濬守刀州。澤國煙花度,銅梁霧雨愁。別離無可奈,萬恨錦江流。」

  5. 無可如何
    ˊ ㄎㄜˇ ㄖㄨˊ ㄏㄜˊ
    wú kě rú hé
    猶「無可奈何」。見「無可奈何」條。

    1. 《文史通義.卷四.質性》:「大約樂至沉酣,而惜光景,必轉生悲;而憂患既深,知其無可如何,則反為曠達。」
    2. 《官場現形記》第四四回:「他雖如此說,無奈人家只是不肯送,便也無可如何,只得罷手。」

  6. 無如之何
    ˊ ㄖㄨˊ ㄏㄜˊ
    wú rú zhī hé
    猶「無可奈何」。見「無可奈何」條。

    1. 《禮記.大學》:「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2. 明.葉盛〈陸放翁家訓〉:「子孫才分有限,無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讀書。」

  7. 無計奈何
    ˊ ㄐㄧˋ ㄋㄞˋ ㄏㄜˊ
    wú jì nài hé
    猶「無可奈何」。見「無可奈何」條。

    1.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只是丈夫昨晚回來,說是無計奈何,將奴家典與他人。」
    2. 《水滸傳》第五三回:「今次宋公明哥哥,因去高唐州救柴大官人,致被知府高廉兩三陣用妖法贏了,無計奈何。」

  8. 無計所奈
    ˊ ㄐㄧˋ ㄙㄨㄛˇ ㄋㄞˋ
    wú jì suǒ nài
    猶「無可奈何」。見「無可奈何」條。

    1.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我今日無計所奈,砍了這一束荊杖,負在背上,回山寨見俺公明哥哥去也呵。」
    2. 元.關漢卿《五侯宴.楔子》:「不想王屠下世,爭奈家中一貧如洗,無錢使用,妾身無計所奈。」

  9. 莫可奈何
    ㄇㄛˋ ㄎㄜˇ ㄋㄞˋ ㄏㄜˊ
    mò kě nài hé
    莫,無。「莫可奈何」即「無可奈何」。見「無可奈何」條。

    1. 《西遊記》第一三回:「苦得個法師襯身無地,真個有萬分悽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