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驚小怪
Idiom | 大驚小怪 | |||||||||
---|---|---|---|---|---|---|---|---|---|---|
Bopomofo | ||||||||||
Pinyin | dà jīng xiǎo guài | |||||||||
Interpretation | 形容為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而過分聲張、驚怪。※語或出宋.朱熹〈答林擇之〉其一四。 △「少見多怪」 | |||||||||
Allusion description | 「大驚小怪」一語當從「驚怪」變化而來。漢語使用「大?小?」來構詞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大呼小叫」、「大吆小喝」等。一般來說,經過這樣構詞轉化,語義會變得較強,所以「大驚小怪」比「驚怪」語義強,更能夸飾與強化驚怪的程度。「驚怪」一詞出現的時代稍早,例如《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乃者日中見昧,陰薄陽,黑氣為變,百姓莫不驚怪。」《續漢書志.第三.五行志一》:「有一狗突出,走入司徒府門,或見之者,莫不驚怪。」都是形容驚奇訝異樣子。一般使用「驚怪」時,其對象通常確實都是較為奇特的異象,後來構詞轉化,成為「大驚小怪」一語時,強化了驚怪的程度,但反而習慣用於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以突顯出反應的過度。如宋代朱熹在〈答林擇之書〉中說道:「要須把此事來做一平常事看,朴實頭做將去,久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樣也。」意思是:對於操存涵養這門學問,應該把它看成一件平常事,在日常中踏實地去做,久而久之便會有成效,不需要過分聲張,當成大事般憂心嚴肅地去討論與教導,如此反而無助於事。朱子話中的「大驚小怪」,就是指對方反應過度。所以「大驚小怪」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為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而過分聲張、驚怪。在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中有段極為有趣的描述:有個窮光蛋在路上撿到一隻死鵪鶉,拿回家想炸來吃,但卻沒有油,於是提著鵪鶉來到賣油條的攤子,假裝要買油條,然後「故意把鵪鶉掉在油鍋裡面,還做成大驚小怪的樣子」,結果鵪鶉熟了,窮光蛋還假意抱怨了店家一番才離開。 | |||||||||
Instructions | Semantic description形容為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而過分聲張、驚怪。Usage category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Example
| |||||||||
Identification | Ambiguous idiom少見多怪、失驚打怪、蜀犬吠日、粵犬吠雪Antisense idiom見怪不怪「大驚小怪」及「少見多怪」都有對都事物表現了過份驚訝的意思。 「大驚小怪」側重於因反應過度而驚怪;「少見多怪」特指對平常的事物也覺得驚訝,側重於因見聞狹隘而驚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