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語 | 醉生夢死 |
注 音 | ㄗㄨㄟˋ ㄕㄥ ㄇㄥˋ ㄙˇ |
漢語拼音 | zuì shēng mèng sǐ |
釋 義 | 像在酒醉和睡夢中那樣醉醺醺、昏沉沉地過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確,過得糊裡糊塗。語出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
△「花天酒地」 |
典 源 | 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據《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引)
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言為無不周遍,實則外於倫理;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滯,則必入於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誕1>妖異之說競起,塗生民之耳目,溺2>天下於汙濁;雖高才明智,膠3>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是皆正路之蓁蕪,聖門之蔽塞,闢之而後可以入道。
〔注解〕
- 邪誕:荒誕不經。
- 溺:使陷溺。
- 膠:拘泥。
|
典故說明 | 「醉生夢死」是用來形容人的生活目的不夠明確,恍恍惚惚,好像是喝醉或在睡夢中。宋代大儒程頤在〈明道先生行狀〉一文中,譴責當今學者說:「雖才高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而這一切,乃源自於「道之不明」。正道無法彰明,則「邪誕妖異之說」橫行,迷惑人心,掩蔽良能,即使是聰明之士,亦因受異端邪說的蒙蔽,以致於心智無法清明。「醉生夢死」就用來比喻人糊裡糊塗地活著。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亦曾說過:「『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謂發生,亦不知所謂收斂,醉生夢死而已。」(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六.朱子.訓門人四》)朱子認為一般人這樣一日過一日,懵懵懂懂,對一切事物的發生都不知其所以然,此即所謂「醉生夢死」。後人在使用此一成語時,則不僅止於指生活目標不明確的情況,有時會擴大到用於指稱生活頹廢消沉,如清末小說《東歐女豪傑》第三回:「你不見現在那些巴結官場的、崇拜黃金的、在溫柔鄉裡醉生夢死的人嗎?」此處所說的便是程度更為嚴重,沉湎於聲色場所中的人。 |
書 證 |
- 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源)
- 宋.魏了翁〈水調歌頭.檥櫂漢嘉口〉詞:「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夢死,轉首總成埃。」
- 《朱子語類.卷一一六.朱子.訓門人四》:「『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謂發生,亦不知所謂收斂,醉生夢死而已。」
- 宋.袁甫《蒙齋集.卷一六.勵志銘贈朱冠之》:「維今之人,甘心委靡,頑痺不仁,偷安無恥,至其極也,醉生夢死。」
- 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有人說道:『你這等醉生夢死的,那神仙大道,卻怎生得來?』」
- 《東歐女豪傑》第三回:「你不見現在那些巴結官場的、崇拜黃金的、在溫柔鄉裡醉生夢死的人嗎?」
- 《孽海花》第六回:「且說那年法越和約簽定以後,國人中有些明白國勢的,自然要咨嗟太息,憤恨外交的受愚,但一班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卻又個個興高采烈,歌舞昇平起來。」
|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比喻人糊裡糊塗或頹廢消沉地活著。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消極放縱」的表述上。
例句
- 年輕人要心懷理想,怎可終日過那種醉生夢死的生活呢?
- 在戰爭中,有的人在前線冒死抗敵,也有的人在後方醉生夢死。
- 那些鎮日在杯觥之間生活而醉生夢死的人,根本不知道今夕何夕!
- 他如果老是不求上進,糊塗過日,一天到晚醉生夢死,前途堪憂!
- 國家面臨國際情勢嚴苛的挑戰,年輕人豈可醉生夢死、糊里糊塗地過日子?
- 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每每胸懷大志,奮發圖強,絕不願意一輩子醉生夢死,渾渾噩噩地虛度過去。
|
辨 識 | 近義成語花天酒地、紙醉金迷、渾渾噩噩、燈紅酒綠反義成語生氣勃勃、朝氣蓬勃、奮發圖強「醉生夢死」及「花天酒地」都有生活頹廢的意思。 「醉生夢死」側重於表達迷糊、消沉的樣子,除用來比喻生活狀況,亦可用來比喻生活態度;「花天酒地」則側重於表達荒淫、放蕩、糜爛的生活實況,不可用來修飾生活態度。 醉生夢死 | 花天酒地 | 例句 |
---|
○ | ㄨ | 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每每胸懷大志,奮發圖強,絕不願意一輩子∼,渾渾噩噩地虛度過去? |
ㄨ | ○ | 他整天三朋四友,∼,不務正業地鬼混,如何能有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