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語 | 南轅北轍 |
注 音 | ㄋㄢˊ ㄩㄢˊ ㄅㄟˇ ㄔㄜˋ |
漢語拼音 | nán yuán běi chè |
釋 義 | 轅,大車前部套在牲口左右兩邊的木頭,用以拖車。轍,車輛駛過留下的痕跡。「南轅北轍」指本要向南,但卻駕車往北行,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比喻行動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反。典出《戰國策.魏策四》。後亦用「南轅北轍」比喻二者彼此背道而馳,或比喻遙隔兩地。
△「背道而馳」 |
典 源 | 《戰國策.魏策四》
魏王1>欲攻邯鄲2>,季梁3>聞之,中道而反4>,衣焦不申5>,頭塵不去6>,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7>,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8>。』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9>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10>,舉欲信11>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12>,王之動愈數13>,而離王14>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注解〕
- 魏王:指戰國時魏國君王魏圉,生卒年不詳。在位三十四年卒,諡安釐,世稱安釐王。
- 邯鄲:戰國時趙國首都,地約當在河北省邯鄲市。
- 季梁:戰國時魏國臣子,生卒年不詳。
- 中道而反:中途折回。反,通「返」,回來。
- 衣焦不申:衣服上的皺折不去整理,比喻匆忙。焦,因風吹日曬致使的捲曲皺折。申,通「伸」,伸展。
- 頭塵不去:滿頭的塵埃不去清除,比喻匆忙。
- 大行:大路。行,音ㄒㄧㄥˊ。
- 之楚:往楚國去。之,往。楚,戰國國名,地約當在今湖南、湖北、安徽、 浙江及河南南部,為當時地理位置最南的一國。
- 用:旅費。
- 霸王:古時稱諸侯中最強大的為霸,擁有天下的為王。
- 信:取信。
- 廣地尊名:擴充領土,提高聲譽。廣,擴充,動詞。尊,提昇,動詞。
- 數:音ㄕㄨㄛˋ,屢次。
- 王:指稱霸天下的王業。
|
典故說明 | 據《戰國策.魏策四》載,戰國時,魏國安釐王想要出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臣子季梁得知了這個消息,立即從旅途中折返,想回去勸阻。一回到魏國,季梁顧不得衣服的髒亂和滿身的塵埃,便匆匆忙忙地趕去見安釐王,告訴他說:「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他要去楚國,卻駕車往北方走。我問他說你要去南方的楚國,怎麼會往北方走呢?他回答說他有很快的馬、很多的旅費、很好的馬伕,所以絕對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實際上因為他是往相反的方向走,馬愈快、旅費愈多、馬伕愈好,反而使他離楚國愈遠。今天大王您想成就霸王之業,取信於天下諸侯,依仗著強大的軍力去攻打趙國,想藉此擴充領地,提高聲望,其實這樣的舉動愈多,愈失信於天下,離成就霸王事業的心願也就愈遠,這不正如想到楚國卻往北方走一樣,永遠達不到目的!」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南轅北轍」,用來比喻志向和行為背道而馳,現在凡是做「背道而馳」的事,都可以稱為「南轅北轍」。另外,這句成語還可引申用來比喻遙隔兩地。 |
書 證 |
- 清.趙翼〈上元後三日芷堂過訪草堂次日夢樓亦至皆未有夙約也喜而有作〉詩其一:「鵲噪晴檐信有因,南轅北轍聚茲晨。」
- 《四庫總目提要.卷一七二.集部.別集類二五.讀書後》:「案:晁公武《讀書志》每書皆詳其卷數、撰人以及源流本末,世貞此書,……無一考證之語,與晁氏書南轅北轍。」
- 清.楊潮觀《吟風閣雜劇.華表柱延陵掛劍》:「這四位名賢.與下官解帶寫誠,都如舊識,所恨南轅北轍,天各一方,從此回首中原,端的離多會少。」
- 清.魏源〈書古微序〉:「南轅北轍,誣聖師心,背理害道,不可勝數。」
|
用法說明 | 一、語義說明比喻行動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反。
使用類別用在「正好相反」的表述上。
例句
- 想成功卻又不努力,豈非南轅北轍?
- 如今我的生活方式和原本的構想,可說是南轅北轍,全不相干。
- 做事如果無視客觀環境,只憑主觀想法,結果往往與事實的需求南轅北轍。
- 做事情不但要有目標而且要講方法,只講目標不講方法,南轅北轍怎麼完成?
- 你一面急著想要減肥,一面卻葷甜不忌,南轅北轍,難怪越減越肥,一點沒有成效。
- 你嘴裡說要實行愛的教育,可是動不動就要體罰,說的跟做的南轅北轍,教育的效果當然不彰。
二、語義說明比喻二者彼此背道而馳。
使用類別用在「毫不相干」的表述上。
例句
- 既然我倆想法南轅北轍,看來只有拆夥了。
- 他倆的個性南轅北轍,根本談不攏。
- 在這件事上,我們想法南轅北轍,恐怕無法合作。
- 說了大半天,兩個人的見解仍然南轅北轍,無法協調。
- 書中寫官場與民間的認知差距,正看出了官與民之間的想法南轅北轍。
三、語義說明比喻遙隔兩地。
使用類別用在「分隔遙遠」的表述上。
例句
- 他們夫妻一在大陸,一在國內,南轅北轍,總難聚在一起。
- 今夕何夕,大家竟可聚在一起;趕明兒,南轅北轍,又要各奔前程了!
|
辨 識 | 近義成語背道而馳 |
參考詞語 | - 北轅南轍
ㄅㄟˇ ㄩㄢˊ ㄋㄢˊ ㄔㄜˋ
běi yuán nán chè
義同「南轅北轍」。見「南轅北轍」條。
- 清.李顒《二曲集.卷三.兩庠彙語》:「若啟程就途,不詳講路程,而曰『貴行不貴講』,未有不北轅南轍,入海而上太行者也。」
- 北轅適楚
ㄅㄟˇ ㄩㄢˊ ㄕˋ ㄔㄨˇ
běi yuán shì chǔ
義同「南轅北轍」。見「南轅北轍」條。
- 唐.陸長源〈上宰相書〉:「今悉求溫潤美秀沉默宏寬者為之,蓋北轅適楚、圓鑿方枘,欲求扶傾愈疾,其可得乎?」
- 唐.白居易〈立部伎〉詩:「雅音替壞一至此,長令爾輩調宮徵……欲望鳳來百獸舞,何異北轅將適楚?」
- 北轅適越
ㄅㄟˇ ㄩㄢˊ ㄕˋ ㄩㄝˋ
běi yuán shì yuè
義同「南轅北轍」。見「南轅北轍」條。
- 《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五.為家君應詔上英宗皇帝書》:「以今選舉之科,用今進任之法,而欲得天下之賢,興天下之治,其猶北轅適越,不亦遠乎?」
- 北轍南轅
ㄅㄟˇ ㄔㄜˋ ㄋㄢˊ ㄩㄢˊ
běi chè nán yuán
義同「南轅北轍」。見「南轅北轍」條。
- 宋.劉克莊〈悼阿駒〉詩七首之三:「北轍南轅有返期,吾兒掣手去何之?」
- 清.洪昇《長生殿》第四六齣:「多謝娘娘指引,枉了上下俄延,都做了北轍南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