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以逸待勞
注  音ˇ ˋ ㄉㄞˋ ㄌㄠˊ
漢語拼音yǐ yì dài láo
釋  義「以逸待勞」之「逸」,典源作「佚」。「佚」同「逸」。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以安逸等待疲憊的敵人,則可勝。語本《孫子.軍爭》。
堂堂正正
典  源《孫子.軍爭》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1>,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2>,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3>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注解〕

  1. 惰歸:鬆懈返回。
  2. 譁:音ㄏㄨㄚˊ,大聲喧鬧、吵雜。
  3. 佚:音ㄧˋ,通「逸」。安閑。
典故說明「以逸待勞」原作「以佚待勞」。《孫子》一書為春秋孫武所撰,共十三篇,為古代兵書之一,內容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為歷代兵書之祖。〈軍爭〉一篇中由「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等多方面談作戰方法。先就「治氣」來說,軍隊的士氣在初期最為旺盛,接下來就會逐漸怠惰,久了以後思歸之心殷切,軍心渙散。善用兵的人就會避開初期的銳氣,而選擇這個時機發動攻擊,這是「治氣」。以整治自己的心,料敵機先,來等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眾,這是「治力」。「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書  證
  1. 《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烽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
  2. 《南齊書.卷四○.武十七王列傳.竟陵文宣王子良》:「今縣軍遠伐,經途萬里,眾寡事殊,客主勢異,以逸待勞,全勝難必。」
  3. 《朱子語類.卷一二○.朱子.訓門人》:「若常加省察,使良心常在,見破了這私意只是從外面入。縱饒有所發動,只是以主待客,以逸待勞,自家這裡亦容他不得。」
  4. 《隋唐演義》第五八回:「如今只宜分兵困住洛陽,殿下自領精銳,速據成皋,養威蓄銳,以逸待勞,出奇計一鼓而即可破建德。」
  5.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逆苗巢穴,正在野羊塘。我們若從大路去驚動了他,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
  6. 《官場現形記》第一八回:「老師的事情,門生還有不竭力的嗎?但是一件,我們也只可以逸待勞,以靜待動,等他們來請教我們。」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以安逸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使用類別

用在「從容應付」的表述上。

例句

  1. 穩坐網中的蜘蛛,以逸待勞地等候獵物上門。
  2. 我軍應充分休息,然後以逸待勞,殲滅來犯之敵。
  3. 面對遠來疲憊的對手,我隊則是以逸待勞,從容應戰。
  4. 他採用以逸待勞的方法,等待最佳時機來臨才採取行動。
  5. 此計讓敵軍忙於奔波,好讓我軍以逸待勞,將他們一舉殲滅。
  6. 這一場比賽的勝隊將獲得決賽權,和以逸待勞的我隊爭奪冠軍。
  7. 敵軍經過長途跋涉,力量已削減大半,反觀我軍以逸待勞,必可一戰而勝。
辨  識

近義成語

養精蓄銳

反義成語

疲於奔命
參考詞語
  1. 以佚待勞
    ˇ ˋ ㄉㄞˋ ㄌㄠˊ
    yǐ yì dài láo
    即「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源)

  2. 以逸制勞
    ˇ ˋ ˋ ㄌㄠˊ
    yǐ yì zhì láo
    猶「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 《宋史.卷三七七.陳規列傳》:「規謂錡毋多出軍,第更隊易器,以逸制勞,蔑不勝矣。」

  3. 以逸擊勞
    ˇ ˋ ㄐㄧˊ ㄌㄠˊ
    yǐ yì jí láo
    猶「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 《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
    2. 《三國演義》第一九回:「今操兵方來,可乘其寨柵未定,以逸擊勞,無不勝者。」

  4. 待勞以逸
    ㄉㄞˋ ㄌㄠˊ ˇ ˋ
    dài láo yǐ yì
    即「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六.真宗咸平三年》:「豈獨不啟戎心,況復待勞以逸。」

  5. 用逸待勞
    ㄩㄥˋ ˋ ㄉㄞˋ ㄌㄠˊ
    yòng yì dài láo
    即「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 《晉書.卷七三.庾亮列傳》:「御以長轡,用逸待勞,比及數年,興復可冀。」

  6. 逸以待勞
    ˋ ˇ ㄉㄞˋ ㄌㄠˊ
    yì yǐ dài láo
    即「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 宋.陳師道〈擬御試武舉策〉:「逸以待勞,久以待變,亡費而有備,可謂善矣。」
    2. 明.盧象昇〈遵旨照款再奏疏〉:「蓋以塞馬如風,苗頭雖見於西,未必不折而東,我須逸以待勞,靜以制動,萬不可為其所誘,顧彼失此。」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