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作壁上觀]

作壁上觀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作壁上觀
注  音ㄗㄨㄛˋ ㄅㄧˋ ㄕㄤˋ ㄍㄨㄢ
漢語拼音zuò bì shàng guān
釋  義「作壁上觀」之「作」,典源作「從」。站在壁壘上旁觀雙方交戰。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用「作壁上觀」比喻坐觀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典  源《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閒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1>下者十餘壁2>,莫敢縱兵3>。及楚4>擊秦5>,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注解〕

  1. 鉅鹿:地名。秦置,戰國時趙國都邑。項羽曾大破秦兵於此。地約在今河北省平鄉縣。
  2. 壁:軍隊駐守的營壘。
  3. 縱兵:發兵,出兵。
  4. 楚:指項羽所領導的楚國軍隊。
  5. 秦:秦國軍隊。
典故說明「作壁上觀」原作「從壁上觀」。秦朝皇帝專制獨裁,統治殘暴,為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與痛苦,因此到了秦朝末年,秦二世在位時,六國的遺民紛紛起兵抗暴,自立為王。有一次秦國將領章邯率兵攻打趙王歇,趙軍大敗,趙王和大將們都逃到了鉅鹿。章邯則繼續派王離、涉閒包圍鉅鹿,緊追不捨。楚國和其他的諸侯國也都紛紛出兵援救趙國。此時楚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范增和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號稱「卿子冠軍」。但宋義和項羽在作戰的策略上卻有著很大的歧見,宋義認為先觀望秦、趙二國的相鬥,再視結果決定作戰的方式;項羽則認為秦國如果攻占了趙國,勢力會更加強大,屆時再出兵可能就會吃敗仗。項羽因此誅殺了卿子冠軍,這在楚國造成了很大的震撼,項羽也因此聲名遠揚於諸侯。接著項羽派了大軍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此時楚軍的強大居於諸侯之首,前來援救的各諸侯國,雖然也攻下了十多個營壘,但並未繼續出兵發動強烈的攻勢。項羽率領楚軍一路殺進秦軍陣營,秦兵死傷慘重,而各諸侯國的將領們卻都只站在自己的營壘上,冷眼旁觀著秦、楚之間的交戰,沒有採取任何的行動。項羽在打敗秦軍後,召見各諸侯國的將領,他們折服於項羽的威猛,在進入營門時,都跪著行走,不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就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也都臣服於他。後來「作壁上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坐觀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書  證
  1. 《全閩詩話.卷一二.建灘》引《榕陰詩話》:「水從排空來,鐵梢不可攔。有時千百丈,掣電飛雲端。……舟子力難恃,應變須神完。倒纜挽逆篙,如作壁上觀。」
  2. 清.高宗〈鬥蟋蟀〉詩:「甘芻好飲供其腹,豪氣凌秋喙爪速。是時晶陽照華屋,兩童角勝誰輸服。乘閒偶作壁上觀,沙場不見戈戟攢。」
  3. 清.陸玉書〈諭訟師〉詩:「可憐家業已傾敗,訟牒勾稽還未艾;訟師偏作壁上觀,心在局中身局外。」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坐觀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使用類別

用在「置身事外」的表述上。

例句

  1. 觀棋局宜作壁上觀,不宜動口和動手。
  2. 對於你們的爭論,我們都插不上嘴,只能作壁上觀
  3. 你別怪鄰居作壁上觀,實在是因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啊!
  4. 眼前同學有難亟待相助,大家作壁上觀的態度實不可取。
  5. 人心不古了!看到流氓欺負弱小,圍觀路人都只作壁上觀
  6. 他確實有困難,身為他的朋友,能忍作壁上觀而不理會嗎?
  7. 哪知她這話一出口,引來原只作壁上觀的幾個婦人也七嘴八舌地說起來。
  8. 對於這股簽賭歪風,如果政府還續作壁上觀的話,必然會造成積重難返的後果。
辨  識

近義成語

坐觀成敗冷眼旁觀袖手旁觀、隔山觀虎鬥、隔岸觀火

反義成語

打抱不平拔刀相助挺身而出排難解紛
參考詞語
  1. 從壁上觀
    ㄘㄨㄥˊ ㄅㄧˋ ㄕㄤˋ ㄍㄨㄢ
    cóng bì shàng guān
    即「作壁上觀」。見「作壁上觀」條。

    1.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源)
    2. 清.查慎行〈題毘陵徐思肖詩卷後〉詩四首之四:「狎主齊盟事不難,並驅應許八蹄攢。老夫合退三舍避,憑軾試從壁上觀。」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