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棄甲負弩]

棄甲負弩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棄甲負弩(棄甲曳兵)
注  音ㄑㄧˋ ㄐㄧㄚˇ ㄈㄨˋ ㄋㄨˇ
漢語拼音qì jiǎ fù nǔ
釋  義義參「棄甲曳兵」。見「棄甲曳兵」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棄甲曳兵」之典源,提供參考。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1>鼓之,兵刃既接2>,棄甲曳兵而走3>,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4>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注解〕

  1. 填然:鼓音飽滿的樣子。
  2. 兵刃既接:指兩軍交鋒。兵刃,指武器。
  3. 走:逃跑。
  4. 直:只是。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棄甲曳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孟子,名軻,戰國時鄒人,主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各國經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倡導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響著,兩軍開戰,刀劍交鋒,但卻有戰敗的士兵丟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就停下來。逃了五十步的人卻取笑那逃了一百步的人,說他膽子小。您覺得怎麼樣呢?」梁惠王說:「這是不對的,只不過沒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逃了五十步也是逃跑啊!」孟子說:「您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奢望百姓會比鄰國多了。」意思是說,梁惠王和其他國家一樣,都不實行王道,如何能期待有更多的人民來歸附呢!後來原文中的「棄甲曳兵」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戰敗落荒而逃,亦用於比喻放棄或被打敗。
書  證
  1. 《韓非子.初見秦》:「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負弩,戰竦而卻,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參考詞語棄甲曳兵
ㄑㄧˋ ㄐㄧㄚˇ ˋ ㄅㄧㄥ
qì jiǎ yì bīng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