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語 | 棄甲曳兵 |
注 音 | ㄑㄧˋ ㄐㄧㄚˇ ㄧˋ ㄅㄧㄥ |
漢語拼音 | qì jiǎ yì bīng |
釋 義 | 曳,拖著。「棄甲曳兵」指拋棄盔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落荒而逃。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後亦用「棄甲曳兵」比喻放棄或被打敗。
△「五十步笑百步」 |
典 源 |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1>鼓之,兵刃既接2>,棄甲曳兵而走3>,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4>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注解〕
- 填然:鼓音飽滿的樣子。
- 兵刃既接:指兩軍交鋒。兵刃,指武器。
- 走:逃跑。
- 直:只是。
|
典故說明 | 孟子,名軻,戰國時鄒人,主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各國經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倡導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響著,兩軍開戰,刀劍交鋒,但卻有戰敗的士兵丟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就停下來。逃了五十步的人卻取笑那逃了一百步的人,說他膽子小。您覺得怎麼樣呢?」梁惠王說:「這是不對的,只不過沒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逃了五十步也是逃跑啊!」孟子說:「您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奢望百姓會比鄰國多了。」意思是說,梁惠王和其他國家一樣,都不實行王道,如何能期待有更多的人民來歸附呢!後來原文中的「棄甲曳兵」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戰敗落荒而逃,亦用於比喻放棄或被打敗。 |
書 證 |
-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源)
-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二七.炎興下帙》:「是時諸將合謀,大戰而勝,金人敗北,棄甲曳兵而走。」
- 《八段錦》第五回:「若果真話,我便打磨軍器,暗藏于房中,待他來時,著寔(實)殺他一陣,教他棄甲曳兵而走。」
- 明.劉基〈出身〉詩:「辭樓下殿向前行,棄甲曳兵身始清。臃腫牽連無跌斷,家資雖有亦須傾。」
- 清.梁啟超〈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於是乎所謂國民總意說,不得不棄甲曳兵,設遯詞焉,而變爲國民多數說。」
- 《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被公子翬奮勇當先,只一陣,殺得宋兵棄甲曳兵,逃命不迭。」
- 《歇浦潮》第七五回:「他們抓不著我頭頸,乃知軍機失敗,於是乎棄甲曳兵而走焉。」
|
用法說明 | 一、語義說明形容戰敗落荒而逃。
例句
- 敵軍眼見大勢已去,只好棄甲曳兵,四處奔逃。
- 這支精銳的部隊把敵人殺得棄甲曳兵,抱頭鼠竄。
- 由於戰事受挫,士兵們鬥志漸失,棄甲曳兵的狀況不斷出現。
- 這一仗因為戰術使用得宜,我軍把敵人打得棄甲曳兵,落荒而逃。
二、語義說明比喻放棄或被打敗。
例句
- 由於雙方實力懸殊,這場比賽他早早就棄甲曳兵了。
- 這次關鍵的失誤,造成失分擴大,教練不得不棄甲曳兵,把主力選手都換下場。
- 這次辯論賽,他們因為準備不夠充分,辯論時多次啞口無言,最後只得棄甲曳兵,束手認輸。
|
參考詞語 | - 丟盔卸甲
ㄉㄧㄡ ㄎㄨㄟ ㄒㄧㄝˋ ㄐㄧㄚˇ
diū kuī xiè jiǎ
猶「棄甲曳兵」,見「棄甲曳兵」條。
- 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一折:「想十三人舞袖登城臨汴梁,向青城虜了上皇。(云)諕得禁軍八百萬丟盔卸甲。」
- 棄甲丟盔
ㄑㄧˋ ㄐㄧㄚˇ ㄉㄧㄡ ㄎㄨㄟ
qì jiǎ diū kuī
猶「棄甲曳兵」,見「棄甲曳兵」條。
- 《三國演義》第一○四回:「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
- 棄甲負弩
ㄑㄧˋ ㄐㄧㄚˇ ㄈㄨˋ ㄋㄨˇ
qì jiǎ fù nǔ
猶「棄甲曳兵」,見「棄甲曳兵」條。
- 《韓非子.初見秦》:「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負弩,戰竦而卻,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