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念舊惡
成 語 | 豈念舊惡(不念舊惡) |
---|---|
注 音 | |
漢語拼音 | qǐ niàn jiù è |
釋 義 | 義參「不念舊惡」。見「不念舊惡」條。 |
典 源 | 此處所列為「不念舊惡」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公冶長》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怨是用2>希。」 〔注解〕
|
典故說明 | 此處所列為「不念舊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記載,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兒子,而國君打算日後讓叔齊繼位為王。後來當孤竹君去世後,長子伯夷為了不違背父親的願望,因此選擇離開;然而叔齊也不願意繼承君位,同樣也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兄弟二人聽說西伯姬昌尊老養老,便商量著要去投奔他。只是到了周人領土時,西伯已經去世。面對西伯兒子武王進兵討伐紂王。兄弟二人極力勸阻說:「父親死後還沒安葬,就領兵打仗,這樣還能說是孝嗎?況且以臣子的身分去殺害君王,這還能說是仁嗎?」後來,當武王平定殷商,天下都歸順周朝時,伯夷、叔齊卻對武王以臣弒君的行為不表認同,不吃周人的糧食,並且隱居在首陽山,兄弟二人最後餓死在首陽山。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過:「伯夷、叔齊都是什麼樣的人啊?」接著問:「後來心中有無怨悔呀?」孔子回答說:「是古代的賢人。」緊接著又回說:「他們追求仁德,最後也得到仁德,又有什麼好怨悔的!」除此之外,《論語.公冶長》也收錄了孔子對他們兄弟二人的評論:「伯夷、叔齊不記他人過去的過錯嫌隙,所以也就不會想去報復,這是因為二人內心已沒有太多的怨恨。」後來原文中的「不念舊惡」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指不記以往的過錯嫌隙。 |
書 證 |
|
參考詞語 | 不念舊惡 bù niàn jiù 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