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有始有卒]

有始有卒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有始有卒(有始有終)
注  音ㄧㄡˇ ˇ ㄧㄡˇ ㄗㄨˊ
漢語拼音yǒu shǐ yǒu zú
釋  義義參「有始有終」。見「有始有終」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有始有終」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子張》
子游1>曰:「子夏2>之門人小子3>,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4>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5>也﹖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

〔注解〕

  1. 子游:孔子弟子言偃(西元506~?) ,春秋吳國人。仕魯為武城宰,習於禮,以文學著稱,孔門四科中列於文學科。
  2. 子夏:孔子弟子卜商(西元前507~?),春秋衛國人。習於《詩》,擅長文學,與子游同列孔門四科之文學。孔子歿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3. 門人小子:指子夏門下的弟子。
  4. 抑:一ˋ,不過是。
  5. 誣:音ㄨ,誣陷、詆毀。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有始有終」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有始有終」典源作「有始有卒」。始,最初、根本的意思;卒,最終、末節的意思。孔門中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子游與子夏並列文學一科。子游熟習禮儀,曾經擔任魯國武城宰,治理期間,能用禮樂教化士民;而子夏通曉《詩》義,著有《詩序》,曾講學於西河。雖然子夏與子游在文學上都有相當的研究,但在教授學生的內容上,卻彼此大異其趣,有各自的見解。《論語.子張》就曾經記載:「子游認為子夏的學生,如果只是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都不過是枝微末節的小事而已,至於作為本務的學問卻沒學到,這怎麼可以呢!」這話傳到子夏耳裡,他不以為然地說出:「君子之道該先傳授哪一項呢?而哪一項須放在後面講述呢?這個道理就像各種草木,生長情形各異,必須區分類別,然後才可栽種。因此,無論本務還是末節,都是君子的學問,怎麼可以隨意批評詆毀呢?能夠將本務與末節融會貫通,恐怕只有聖人做得到吧!」後來「有始有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有開頭,有結尾。比喻做事能貫徹到底。
書  證
  1. 《論語.子張》:「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源)
  2. 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一○.愼終》:「惟願陛下有始有卒,則天下永賴。」
  3. 《清史稿.卷二二五.列傳.額亦都》:「順治十一年,世祖命立碑旌功,親為製文,詳著其戰閥,以為『忠勇忘身,有始有卒,開拓疆土,厥積懋焉。』」
參考詞語有始有終
ㄧㄡˇ ˇ ㄧㄡˇ ㄓㄨㄥ
yǒu shǐ yǒu zhōng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