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有始有終]

有始有終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有始有終
注  音ㄧㄡˇ ˇ ㄧㄡˇ ㄓㄨㄥ
漢語拼音yǒu shǐ yǒu zhōng
釋  義「有始有終」本作「有始有卒」。指能將本務與末節融會貫通。語本《論語.子張》。後用「有始有終」指有開頭,有結尾。比喻做事能貫徹到底。
典  源《論語.子張》
子游1>曰:「子夏2>之門人小子3>,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4>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5>也﹖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

〔注解〕

  1. 子游:孔子弟子言偃(西元506~?) ,春秋吳國人。仕魯為武城宰,習於禮,以文學著稱,孔門四科中列於文學科。
  2. 子夏:孔子弟子卜商(西元前507~?),春秋衛國人。習於《詩》,擅長文學,與子游同列孔門四科之文學。孔子歿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3. 門人小子:指子夏門下的弟子。
  4. 抑:一ˋ,不過是。
  5. 誣:音ㄨ,誣陷、詆毀。
典故說明「有始有終」典源作「有始有卒」。始,最初、根本的意思;卒,最終、末節的意思。孔門中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子游與子夏並列文學一科。子游熟習禮儀,曾經擔任魯國武城宰,治理期間,能用禮樂教化士民;而子夏通曉《詩》義,著有《詩序》,曾講學於西河。雖然子夏與子游在文學上都有相當的研究,但在教授學生的內容上,卻彼此大異其趣,有各自的見解。《論語.子張》就曾經記載:「子游認為子夏的學生,如果只是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都不過是枝微末節的小事而已,至於作為本務的學問卻沒學到,這怎麼可以呢!」這話傳到子夏耳裡,他不以為然地說出:「君子之道該先傳授哪一項呢?而哪一項須放在後面講述呢?這個道理就像各種草木,生長情形各異,必須區分類別,然後才可栽種。因此,無論本務還是末節,都是君子的學問,怎麼可以隨意批評詆毀呢?能夠將本務與末節融會貫通,恐怕只有聖人做得到吧!」後來「有始有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有開頭,有結尾。比喻做事能貫徹到底。
書  證
  1. 《魏書.卷六九.列傳.袁翻》:「臣自揆自願,力極求此,伏願天地成造,有始有終,矜臣疲病,乞臣骸骨,願以安南、尚書換一金紫。」
  2. 唐.魏徵〈十漸不克終疏〉:「昔陶唐、成湯之時非無災患,而稱其聖德者,以其有始有終,無惟無欲,遇災則極其憂勤,時安則不驕不逸故也。」
  3. 宋.張昭〈陳治道疏〉:「願陛下有始有終,無荒蕪怠。」
  4. 《水滸傳》第二二回:「他便是真大丈夫,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我如今只等病好時,便去投奔他。」
  5. 《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三朝之後,美娘叫丈夫備下幾副厚禮,分送舊相知各宅,以酬其寄頓箱籠之恩,并報他從良信息。此是美娘有始有終處。」
  6. 《歧路燈》第五三回:「鄧世兄,你今日才曉得我夏鼎,是個有始有終、來的明去的清的朋友。」
  7. 《野叟曝言》第七六回:「七令已完,天已昏黑,輪著素臣收令。素臣已醉,辭不肯收。眾人慫恿著說:『有始有終,斷無不收之理!』」
  8. 《鏡花緣》第九四回:「我只喜起初是若花姐姐出令,誰知鬧來鬧去,還是若花姐姐收令,如此湊巧,這才算得有始有終哩。」
  9. 《孽海花》第五回:「我們同去同來,倒也有始有終,只是丟了霞郎,如何是好?」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指有開頭,有結尾。比喻做事能貫徹到底。

例句

  1. 他做事認真負責,總是能有始有終地完成任務。
  2. 他學過不少才藝,但總是三分鐘熱度,不能有始有終,堅持到底。
  3. 秉持著有始有終的信念,從入學到畢業,他從未缺席任何一堂課。
  4. 身為班長的他,要求自己做事不只盡力而已,而且能夠有始有終,一以貫之。
  5. 儘管這場馬拉松比賽勝負已定,但後段選手仍持續向前跑,有始有終地完成比賽。
參考詞語
  1. 有始有卒
    ㄧㄡˇ ˇ ㄧㄡˇ ㄗㄨˊ
    yǒu shǐ yǒu zú
    猶「有始有終」,見「有始有終」條。

    1. 《論語.子張》:「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源)
    2. 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一○.愼終》:「惟願陛下有始有卒,則天下永賴。」
    3. 《清史稿.卷二二五.列傳.額亦都》:「順治十一年,世祖命立碑旌功,親為製文,詳著其戰閥,以為『忠勇忘身,有始有卒,開拓疆土,厥積懋焉。』」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