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言過其實]

言過其實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回檢索結果列表
成  語言過其實
注  音ㄧㄢˊ ㄍㄨㄛˋ ㄑㄧˊ ˊ
漢語拼音yán guò qí shí
釋  義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語出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二.正失》。
典  源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二.正失》1>
成帝曰:「其治天下,孰與孝宣皇帝?」向曰:「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之時,亦以遭遇匈奴賓服,四夷和親也。」上曰:「後世皆言文帝治天下幾至太平,其德比周成王,此語何從生?」向對曰:「生於言事。文帝禮言事者,不傷其意,群臣無小大,至即便從容言,上止輦聽之,其言可者稱善,不可者喜笑而已。言事多褒之,後人見遺文,則以為然。世之毀譽,莫能得實,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或至以無為有。……」向以為如此。及世間言文帝小生於軍中,長大祭代東門外,使者求得之,因立為代王,徵當即位,後期,日為之再中,集上書囊,以為前殿帷,常居明光宮聽政,為薄太后持三年服,治天下,致升平,斷獄三百人,粟一升一錢:凡此十餘事,皆俗人所妄傳,言過其實,及傅會2>,或以為前皆非是,如劉向言。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志.卷三九.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馬良》。
  2. 傅會:牽強、附會。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三九.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馬良》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緜竹成都令、越嶲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典故說明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世上的非議與稱讚,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應劭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書  證
  1. 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凡此十餘事,皆俗人所妄傳,言過其實,及傅會,或以為前皆非是,如劉向言。」(源)
  2. 《三國志.卷三九.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馬良》:「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3. 《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其人性本虛飄,言過其實,巧于詞色,善于言談。許人錢如捉影捕風,騙人財如探囊取物。」
  4. 《封神演義》第二四回:「磻溪釣叟恐是虛名,大王未知真實,而以隆禮迎請,倘言過其實,不空費主公一片真誠,竟為愚夫所弄。」
  5.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且住!說書的,這話怕有些言過其實。安公子雖然生得尊貴,不曾見過外面這些下流事情。」
  6. 《老殘遊記二編》第二回:「怎麼外官這們利害,咱們在京裡看御史們的摺子,總覺言過其實,若像這樣,還有天日嗎?」
  7.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你以為我言過其實,我不能不將他們那旗人的歷史,對你講明。你好知道我不是言過其實。」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使用類別

用在「言語誇大」的表述上。

例句

  1. 我覺得他的說法言過其實,不盡可信。
  2. 我若不言過其實誇張些,你們會緊張嗎?
  3. 事情並未如傳說嚴重,媒體報導言過其實
  4. 言過其實地,把一件小擦撞說成了大車禍。
  5. 我想他的用心是要提醒你注意,只是話說得有些言過其實
  6. 這部影片的介紹有點兒言過其實,真正去看過的人都有受騙的感覺。
辨  識

近義成語

誇大其詞、過甚其詞誇誇其談

反義成語

持平之論言必有據
參考詞語
  1. 談過其實
    ㄊㄢˊ ㄍㄨㄛˋ ㄑㄧˊ ˊ
    tán guò qí shí
    猶「言過其實」。見「言過其實」條。

    1. 唐.盧照鄰〈五悲.悲今日〉:「傾蓋若舊,白頭如新。嘗謂談過其實,辨而非真。」
    2. 唐.劉知幾《史通.卷一○.雜述》:「其有異於此者,則人自以為樂土,家自以為名都,競美所居,談過其實。」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