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義不同戴]

義不同戴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義不同戴(不共戴天)
注  音ˋ ㄅㄨˋ ㄊㄨㄥˊ ㄉㄞˋ
漢語拼音yì bù tóng dài
釋  義義參「不共戴天」。見「不共戴天」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不共戴天」之典源,提供參考。
  1. 《禮記.曲禮上》
    父之讎1>,弗與共戴天2>;兄弟之讎3>,不反兵4>;交遊之讎5>,不同國。

    〔注解〕

    1. 父之讎:殺父的仇敵。讎,音ㄔㄡˊ,通「仇」,仇敵。
    2. 弗與共戴天:不與之共存於世。戴天,指立於天地間。戴,頂著。
    3. 兄弟之讎:殺害兄弟的仇敵。
    4. 不反兵:不用返家取兵器。反,通「返」。
    5. 交遊之讎:殺害朋友的仇敵。
  2. 《禮記.檀弓上》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不共戴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書  證
  1. 《宋書.卷一○○.自序列傳》:「今正以弒逆冤醜,義不同戴,舉兵之日,豈求必全耶!」
參考詞語不共戴天
ㄅㄨˋ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 (變) ㄅㄨˊ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
bù gòng dài tiān (變) bú gòng dài tiān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