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觀隅三反]

觀隅三反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觀隅三反(舉一反三)
注  音ㄍㄨㄢ ˊ ㄙㄢ ㄈㄢˇ
漢語拼音guān yú sān fǎn
釋  義義參「舉一反三」。見「舉一反三」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舉一反三」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述而》
子曰:「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解〕

  1. 不憤不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憤,心中想了解卻有困難。啟,開導、教導。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 不悱不發: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悱,音ㄈㄟˇ,心裡有意見想表露卻說不出來的樣子。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 隅:音ㄩˊ,角、角落。
  4. 不復也:不再告訴他。復,再、又。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舉一反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他說:「我教導學生時,他如果不對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時,我是不會去開導他。如果他不是已經經過思慮,只因困在某個關鍵處,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我是不會去啟發他。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我就不再教導他了。」在這段話中,孔子強調了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書  證
  1.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序〉:「進無訪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三反之慧,獨學無聞,古人傷其孤陋,捐喪辭書,達士嗟其面牆。」
參考詞語舉一反三
ㄐㄩˇ ㄈㄢˇ ㄙㄢ
jǔ yī fǎn sān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