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語 | 咬文嚼字 |
注 音 | ㄧㄠˇ ㄨㄣˊ ㄐㄧㄠˊ ㄗˋ |
漢語拼音 | yǎo wén jiáo zì |
釋 義 | 形容在字句上推敲琢磨。※#語或出元.秦 夫《剪髮待賓》第二折。後用「咬文嚼字」形容拘泥於文字詮釋而流於見解迂腐、淺陋,亦用於形容好稱引古書以賣弄才學的淵博。 |
典 源 | ※#元.秦 夫《剪髮待賓》第二折1>
[韓夫人云〕婆婆,請家裡來,我問你咱。你孩兒拿的個信字來,我當與他五貫長錢,你怎生將他痛決了一場?你差了也,量個信字打甚麼不緊?一點墨半張紙,又不中吃,又不中使,做甚麼打他?[旦唱〕【滾繡毬】你道是一點墨半張紙,不中吃,不中使。[云〕俺典了信字,管待秀才。[唱〕又則道俺咬文嚼字。[韓夫人云〕量這個信字,打甚麼不緊2>?[旦唱〕都是那十數畫兒有這信字,為臣的作個重臣3>,為子的作個諍子4>,為吏的情取5>個素身行止,借人錢財主每休想道推辭。[云〕姐姐,喒這婦道人家,有這個信字呵![唱〕則被這親男兒敬重做賢達婦。[云〕男子漢有這個信字呵![唱〕交朋友皆呼信有之。你可休看覷因而。
〔注解〕
- 典故或見於元.喬吉〈小桃紅.瓠犀微露玉參差〉曲。
- 不緊:要緊。
- 重臣:身負國家重任的臣子。
- 諍子:能直言規勸父親的兒子。諍,音ㄓㄥ。
- 情取:落得、取得。
〔參考資料〕
元.喬吉〈小桃紅.瓠犀微露玉參差〉曲(據《全元散曲》引)
瓠犀微露玉參差,偏稱烏金漬。斜抵春纖記前事,試尋思,風流漫惹閑唇齒。含宮泛徵,咬文嚼字,誰敢嗑牙兒? |
典故說明 | 「咬文嚼字」表面的意思就是把文字在口中咬嚼,形容人在字句上推敲琢磨。此語在元雜劇中已常見用,如秦 夫的《剪髮待賓》。這齣戲劇是改編自《晉書.陶侃傳》中所載陶母剪髮易錢來招待賓客的故事。劇中除了描寫傳統「母賢子孝」的價值觀,又虛構了一個財主「韓夫人」,由她主動提出要將女兒嫁給陶侃,待陶侃高中狀元後,兩人也終成眷屬。這樣皆大歡喜的劇情安排,反映了元代士人階層與商人階層聯姻,政治權力和巨大財富結合的社會現象。在《剪髮待賓》中,陶侃因知道附近來了一個老學者,便想請至家中招待向他請益,可是家貧無錢,無奈之中,只好寫了「信」字,到財主韓夫人家中典當。韓夫人見陶侃相貌口才不凡,知是可造之材,便將錢給他。陶母知道這件事之後,卻責備陶侃怎麼可以用「信」字去典當換錢,要陶侃去將字贖回。陶侃心裡雖然不願意,但母命難違,只好又去韓家。陶母口中雖然斥責陶侃,心裡也明白陶侃的用意,很想替他招待那位學者。於是等陶侃出門,陶母便剪下一頭長髮拿到街市上賣錢。陶母在街市上賣頭髮時,正好遇見了韓夫人。韓夫人知道陶母痛斥了陶侃一頓的事之後,覺得無法理解,便問道:「不過是一張紙罷了,有什麼好生氣的?」陶母便回答:「陶侃也和你有同樣的想法,認為是我太過分咬文嚼字。但是,不論男女,都必須有了這個『信』字,才能得到別人的敬重,怎麼可以小看它呢?」這裡就用到了「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形容拘泥於文字詮釋而流於見解迂腐、淺陋,或用於形容好稱引古書以賣弄才學的淵博。 |
書 證 |
- 元.秦𥳑夫《剪髮待賓》第二折︰「你道是一點墨半張紙,不中吃,不中使。俺典了信字,管待秀才。又則道俺咬文嚼字。」(源)
- 元.喬吉〈小桃紅.瓠犀微露玉參差〉曲:「含宮泛徵,咬文嚼字,誰敢嗑牙兒?」
- 《金瓶梅》第五○回:「見他鋪眉蒙眼,拏班做勢,口裡咬文嚼字,一口一聲只稱呼他薛爺。」
- 《隋唐演義》第六回:「但如今世界止憑才貌,不足以勘平禍亂,如遇患難,此輩咬文嚼字之人,只好坐以待斃,何足為用?」
- 《儒林外史》第九回:「後來聽見這些獃事,本東自己下店,把帳一盤,卻虧空了七百多銀子。問著:又沒處開消;還在東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畫腳的不服。」
- 《紅樓夢》第二七回:「他們必把一句話拉長了,作兩三截兒,咬文嚼字,拿著腔兒,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們那裡知道。」
- 《鏡花緣》第七二回:「好!這句罵的更好!我看你咬文嚼字的,太把科甲擺在臉上了!」
|
用法說明 | 一、語義說明形容在字句上推敲琢磨。
使用類別用在「寫作謹慎」的表述上。
例句
- 這篇咬文嚼字的文章,讀起來頗費周折。
- 他寫這篇自傳時,真是咬文嚼字,一點也不敢馬虎。
二、語義說明形容拘泥於文字詮釋而流於見解迂腐、淺陋。
使用類別用在「執文害意」的表述上。
例句
- 冬烘先生教人讀書,往往咬文嚼字,令人得不到什麼有益的知識。
- 讀書為的是要明白事理,如果一味咬文嚼字,反而難以前後貫通,了解大意。
三、語義說明形容好稱引古書以賣弄才學的淵博。
使用類別用在「賣弄文才」的表述上。
例句
- 他才讀了幾本古書,說起話來就老是咬文嚼字,拾人牙慧,真讓人受不了。
- 他演說時最喜歡咬文嚼字,古今中外,東拉西扯,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學問。
|
辨 識 | 近義成語字斟句酌、尋行數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