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兵無血刃]

兵無血刃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兵無血刃(兵不血刃)
注  音ㄅㄧㄥ ˊ ㄒㄧㄝˇ ㄖㄣˋ
漢語拼音bīng wú xiě rèn
釋  義義參「兵不血刃」。見「兵不血刃」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兵不血刃」之典源,提供參考。
《荀子.議兵》
陳囂問孫卿子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奪也。」孫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是以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1>,德盛於此,施及四極2>《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此之謂也。」

〔注解〕

  1. 遠邇來服:遠處和近處的人都來歸服。邇,音ㄦˇ,近處、眼前。
  2. 四極:四方極遠的地方。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兵不血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荀況(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學說本於孔子,著書數萬言,主張禮治而倡「性惡」之說,韓非、李斯均為其學生。後世尊稱為「荀卿」、「荀子」。有一天,荀子的弟子陳囂問荀子說:「先生論兵,常以仁義為本。具有仁心的人是愛人的,行義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還用兵幹甚麼呢?世界上所以有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啊!」荀子回答說:「具有仁心的人自必愛人,因為他愛人,所以厭恨所愛的人被別人傷害。行義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為他遵循正道,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戰爭,是用來禁暴除害的,不是用來爭奪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處,就有如時雨下降,沒有人不歡喜的。故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所以近處的人愛他們的善行,遠處的人仰慕他們的德義,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敵人了。」後來「兵不血刃」被用來指尚未實際交戰,即已征服了敵人;或用來比喻輕易得勝。
書  證
  1. 《北史.卷一○○.序傳》:「昭王以緯世之量,為群雄所奉,兵無血刃,遂啟霸業,乃修敦煌舊塞。」
  2. 唐.陳子昂〈燕然軍人畫像銘并序〉:「則使元惡授首,群甿不孤,兵無血刃,荒戎底定,豈不在於大雄乎?」
參考詞語兵不血刃
ㄅㄧㄥ ㄅㄨˋ ㄒㄧㄝˇ ㄖㄣˋ
bīng bù xiě rèn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