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見義勇往]

見義勇往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見義勇往(見義勇為)
注  音ㄐㄧㄢˋ ˋ ㄩㄥˇ ㄨㄤˇ
漢語拼音jiàn yì yǒng wǎng
釋  義義參「見義勇為」。見「見義勇為」條。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見義勇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稱為勇敢,只是一個怯懦的人。後來「見義勇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見到合乎正義的事,就奮勇去做。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