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未辨菽麥]

未辨菽麥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未辨菽麥(不辨菽麥)
注  音ㄨㄟ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漢語拼音wèi biàn shú mài
釋  義義參「不辨菽麥」。見「不辨菽麥」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不辨菽麥」之典源,提供參考。
《左傳.成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庚申,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弒厲公,葬之于翼東門之外,以車一乘。使荀罃、士魴逆周子于京師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于清原。周子曰:「孤始願不及此,雖及此,豈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從,將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從君,神之所福也。」對曰:「群臣之願也,敢不唯命是聽?」庚午,盟而入,館于伯子同氏。辛巳,朝于武宮。逐不臣者七人。周子1>有兄而無慧2>,不能辨菽麥3>,故不可立4>

〔注解〕

  1. 周子:指晉悼公(西元前586∼前55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周。襄公曾孫。在位期間施行仁政,大會諸侯,使魏絳和戎,又與楚國爭奪鄭國。在位十五年。
  2. 慧:聰明才智。
  3. 菽麥:豆子和麥子。
  4. 立:指立為國君。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不辨菽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菽,就是豆子。麥,則是麥子。兩者都是很普通的農作物,而且形狀完全不同,極容易分辨。如果一個人連豆子、麥子都無法分辨,就是形容這個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胥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知。亦用來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
書  證
  1. 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孫權小子,未辨菽麥,要領不足以膏齊斧,名字不足以洿簡墨。」
參考詞語不辨菽麥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變) ㄅㄨˊ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bù biàn shú mài (變) bú biàn shú mài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