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如釋負]

如釋負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回檢索結果列表
成  語如釋負(如釋重負)
注  音ㄖㄨˊ ˋ ㄈㄨˋ
漢語拼音rú shì fù
釋  義義參「如釋重負」。見「如釋重負」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如釋重負」之典源,提供參考。
《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
[經〕冬十月,鄆潰。[傳〕潰之為言上下不相得也。上下不相得則惡矣,亦譏公也。昭公出奔1>,民如釋重負。

〔注解〕

  1. 昭公出奔:昭公出走至晉國的乾侯。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如釋重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亦用來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書  證
  1. 《舊唐書.卷一○八.韋見素列傳》:「今皇帝受命,朕心頓如釋負。勞卿等遠去,勉輔佐之。」
參考詞語如釋重負
ㄖㄨˊ ˋ ㄓㄨㄥˋ ㄈㄨˋ
rú shì zhòng fù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