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休戚共之]

休戚共之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休戚共之(休戚與共)
注  音ㄒㄧㄡ ㄑㄧ ㄍㄨㄥˋ
漢語拼音xiū qī gòng zhī
釋  義義參「休戚與共」。見「休戚與共」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休戚與共」之典源,提供參考。
《國語.周語下》
晉孫談之子周1>適周,事單襄公,立無跛,視無還,聽無聳,言無遠;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言義必及利,言智必及事,言勇必及制,言教必及辯,言孝必及神,言惠必及和,言讓必及敵;晉國有憂未嘗不戚2>,有慶未嘗不怡。襄公有疾,召頃公而告之,曰:「必善晉周,將得晉國。其行也文,能文則得天地。……且夫立無跛3>,正也;視無還4>,端也;聽無聳5>,成也;言無遠6>,慎也。夫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成,德之終也;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道正事信,明令德7>矣。慎成端正,德之相8>也。為晉休9>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國何取10>!」

〔注解〕

  1. 周:孫周(西元前586∼前558),晉襄公之曾孫,孫談之子,即晉悼公。欒書等弒厲公,迎之於周。公立,修功業,施德惠,多次與楚國爭奪鄭,而楚國不敢與之相爭。使魏絳和戎,戎人親附。十四年,使六卿會合諸侯伐秦,深入秦地,渡涇至棫林,因將帥不和而退。後晉國復霸。在位十五年卒,諡悼。
  2. 戚:通「慼」,悲哀、憂傷。
  3. 立無跛:站時雙腿並直不偏倚。跛,音ㄅㄧˋ,偏倚、站立時重心偏在某一隻腳。
  4. 視無還:視時不會左顧右盼。還,音ㄏㄨㄢˊ,反復,指眼珠反復轉動。
  5. 聽無聳:聽時不豎起耳朵。
  6. 言無遠:言談只論切近之事,不騖遠。
  7. 明令德:通曉善良的品德。
  8. 相:音ㄒㄧㄤˋ,輔佐、幫助。
  9. 休:喜悅、快樂。
  10. 非國何取:指可以打敗任何一個國家。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休戚與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國語.周語下》曾提到一段故事: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因為受到在位的晉厲公排擠,而避難到周王室,擔任單襄公的家臣。他當時雖然年紀輕,但卻為人忠厚,做事合於義理,即使遠走他鄉,對於晉國的一切仍然非常關心。聽到晉國有不好的消息,總是跟著感到悲傷;而聽到晉國有可喜的事情,心情也會跟著感到高興。單襄公看得出來孫周是個才德兼備的青年,前途光明無限,因此在病重的時候,叮嚀兒子單頃公說:「要好好善待晉國的公子,因為他雖然身處異鄉,但卻非常關心晉國的一切,不忘其本,自覺與晉國的榮辱安危互相關聯。現在的晉厲公是個昏君,將來孫周一定會回國去接任國君,繼承王位,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對待他。」後來,晉國發生叛亂,厲公被殺,孫周果然被迎回晉國,即位為晉悼公。後來「休戚與共」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的原文「為晉休戚,不背本也」演變而出,形容彼此同甘共苦。
書  證
  1. 《三國志.卷五二.吳書.張顧諸葛步傳.顧雍》裴松之注引《吳書》:「徽曰:『正以明公與主將義固磐石,休戚共之,必欲知江表消息,是以及耳。』」
參考詞語休戚與共
ㄒㄧㄡ ㄑㄧ ˇ ㄍㄨㄥˋ
xiū qī yǔ gòng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