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傅會穿鑿]

傅會穿鑿

列印   加入筆記
字級設定
成  語傅會穿鑿(穿鑿附會)
注  音ㄈㄨˋ ㄏㄨㄟˋ ㄔㄨㄢ ㄗㄨㄛˋ
漢語拼音fù huì chuān zuò
釋  義義參「穿鑿附會」。見「穿鑿附會」條。
典  源此處所列為「穿鑿附會」之典源,提供參考。
  1. 「穿鑿」:《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獨設刑法以守之。其欲治者,不知所繇1>,以意穿鑿,各取一切,權譎2>自在,故一變之後不可復修也。是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詐偽萌生,刑罰亡極,質樸日銷,恩愛寖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非空言也。

    〔注解〕

    1. 繇:音ㄧㄡˊ,通「由」。
    2. 權譎:權謀、詭詐。
  2. 「附會」:《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
    太史公曰:袁盎1>雖不好學,亦善傅會2>,仁心為質,引義忼慨。遭孝文初立,資適逢世。時以變易,及吳楚一說,說雖行哉,然復不遂。好聲矜賢,竟以名敗。鼂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注解〕

    1. 袁盎:西元前?∼前148,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景帝時與鼂錯有隙,吳楚反,帝用盎謀誅錯,拜盎為太常。後因事為梁王所怨,被刺而死。
    2. 傅會:牽引古事與時事相結合,並據以發表議論,亦作「附會」。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穿鑿附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穿鑿附會」係由「穿鑿」及「附會」二語組合而成。 「穿鑿」一語見於《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琅琊人,他不畏權勢,剛直不阿,忠君敢言。宣帝時王吉被任命為博士、諫大夫,他認為朝中所以綱紀混亂,缺少章法,是因為那些庸俗無卓見的官吏,治理人民沒有根據,任意穿鑿,各取所需,因此禮義敗壞,難以修復。 「附會」一語則見於《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在〈袁盎鼂錯列傳〉文末,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表議論,並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昂。 「附會」在此並無貶義,之後則指牽強湊合,遂有貶義。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穿鑿附會」,用來指生拉硬扯,牽強解釋。如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古體上.雜言》:「『餐秋菊之落英』,談者穿鑿附會,聚訟紛紛。」便提到有些人對〈離騷〉中「餐秋菊之落英」這句話的意思不清楚,妄加解釋,造成不少爭端。
書  證
  1. 宋.王柏〈答葉通齋書〉:「竊恐後學因此強推之,必立一說籠罩,傅會穿鑿,為害不小。」
參考詞語穿鑿附會
ㄔㄨㄢ ㄗㄨㄛˋ ㄈㄨˋ ㄏㄨㄟˋ
chuān zuò fù huì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