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
成 語 | 不毛之地 |
---|---|
注 音 | |
漢語拼音 | bù máo zhī dì |
釋 義 | 毛,種植五穀。「不毛之地」指堅硬瘠薄、不適種植五穀的土地。語出《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後用「不毛之地」形容荒涼貧瘠的土地。 △「不食之地」 |
典故說明 | 據《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載,春秋時候,楚莊王因鄭國有二心,而率領大軍加以討伐。城破之日,楚軍開進鄭國城郭大門,鄭國國君襄公,在街口跪接莊王,向楚莊王請罪,並且請求楚莊王可憐他這個戰敗之人,賜給他一塊「不毛之地」,好讓他和一些老人們去安度殘年。楚莊王因見鄭襄公有心悅臣服的意思,因此就退兵而去。「不毛之地」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指堅硬瘠薄、不適種植五穀的土地。後則用來泛指荒涼貧瘠的土地。 |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形容荒涼貧瘠的土地。使用類別用在「土地貧瘠」的表述上。例句
|
辨 識 | 近義成語不食之地反義成語魚米之鄉、膏腴之地 |